护家国 发表于 2018-1-26 14:59:25

抢救我市的祠堂文化

本帖最后由 护家国 于 2018-1-26 15:01 编辑

    汕尾市的祠堂文化是丰富多彩的。祠堂文化是海陆丰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陆丰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比如汕尾市城区的盐町头人,自小就受到祠堂文化的影响,男女老少对各姓氏源流及宗祠对联都可以倒背如流。如陈氏宗祠的“颖川世泽, 水家声”,林氏宗祠的“西河世泽,九牧家声”,许氏宗祠的“高阳世泽,泰岳家声”,钱氏宗祠的“彭城世泽,阑水家声”、邱氏宗祠的“琼山世泽,渭水家声”。
    盐町头人的宗祠除祭祀先人外,还深含着长辈们对子孙后代的一片期望。企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门前一对桅杆竖,表旌门第是书香”。故此,他们在宗祠的神龛上,特意撰刻歌颂先祖业绩,激励后人拼搏的楹联。如许氏宗祠“丹淑堂”的楹联:“敬宗名相仲康名将叔徽名医俱大名 万古忠贤扬太岳,叔重善经用晦善诗道宁善书皆高善千秋文史颂高阳”、邓氏宗祠“耀阳堂”的楹联:“耀祖德存忠存孝,扬宗公勤读勤耕”,在浓郁书香的熏染下,果然,从这一座座宗祠里走出代代英才。
    但是,由于受到社会环境与变迁的影响,保护传承宗祠文化已是当务之急。
      比如,城市化的进程摧毁了宗祠赖以生存的地缘空间。随着城市的繁荣,一个个村落也在逐渐消失不可再生,赖以生存的宗祠也随之消失,危机正在逼近。不少宗祠历史悠久、曾经辉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长期无人管理修缮,任其自然或人为摧残塌圮,只剩杂草丛生中的断壁残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些族姓的宗祠文化奄奄一息,亟需抢救。
       保护传承祠堂文化的思考。祠堂文化是海陆丰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汕尾文化的文化地标。
      综合利用,完善祠堂文化的存在方式。把宗祠纳入公共服务网络体系,要充分利用宗祠的广阔空间和热闹人气,在行政、法律、文化、教育、体育、科技、医疗、康复等方面设置服务站点,配置必要的设备设施和专业人员,面向全体村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积极引导,发挥祠堂文化的存在作用。一直来,各级政府和干部对祠堂及其活动没有正面应对,发挥其对农村基层建设的积极作用。发挥好了,这是一份宝贵的社会资源,“有利于提高村民自治的运行效率并降低成本”。应该积极利用,要积极主动地了解群众的想法和要求,做好引导宣传,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社区发展和宗族兴旺的关系,把宝贵的人力、物力、时间、精力都疏导和汇聚到发展这个主渠道上来,这也是摆在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广泛宣传,引导正确的祠堂文化存在理念。通过平面和网络媒体,积极有效宣传附着于宗祠的优质精神文化信息,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关心祠堂文化,共同参与祠堂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多创作祠堂文化题材的艺术作品,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条件成熟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

       祠堂文化起源于名门望族,原本是权贵和财富的象征。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和发展,它和老百姓的信仰、生活逐渐密切相关。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源于祖先的骄傲和自豪,那是一股神奇的精神动力,汇集起来就形成创新汕尾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

春笋 发表于 2018-1-26 15:10:28

任其发展把

红颜 发表于 2018-1-26 15:12:16

什么都要抢救

缘起缘灭 发表于 2018-1-26 17:02:33

{:5_142:}{:5_142:}

丝丝雨下 发表于 2018-1-26 17:03:53

如何抢救

邪心之力 发表于 2018-1-26 17:04:03

{:5_142:}{:5_142:}

繁星与皓月 发表于 2018-1-26 17:04:37

{:5_142:}{:5_142:}

巧巧与合合 发表于 2018-1-26 17:04:47

{:5_142:}{:5_142:}

缘来缘去 发表于 2018-1-26 22:36:10

自救!

Hanson.Liu 发表于 2018-1-27 01:22:17

祠堂文化,应该是子孙后代有义务去维护的!不应该浪费政府资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抢救我市的祠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