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来改革去,把长度给改了--记大戏的表演时间
我经常听老人家说他们当年去看戏,大戏都是通宵达旦地演出的,要演到第二天天亮。说实在的,我们没赶上那个时代有点可惜,所以体会不出现在的老人家有多么怀念他们的“想当年”的那种看戏的热情以及对现在所谓的大戏的篇幅的调侃和讽刺。我不知道老人家所说的那个时代的大戏是什么时候开演的,但我知道现在的所谓大戏的开演时间一般都在晚上七点多。大戏是老人家愿意参与的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之一,为了看戏,他们会早早地吃过晚饭就来到“戏棚卡”(戏台下)三五成群地坐好等待戏曲上演。风雨无阻,寒热无束。我们以晚上七点“戏上棚”(开演),到了晚上十一点左右“戏落棚”(演出完毕)来计算,其实一共也就三个多小时。有的甚至十点多就用大喇叭告知观众:“今晚演出到此结束......”也就是说十一点钟不到就不演了,演不完的明天接着演。这一出戏几千块钱就这么短短三个小时左右,这也太好赚了吧?真该怪汕尾的物价太高,钱“无力”呀。
我老岳父八十多岁了,喜欢看戏,在汕尾市区,遍地是神庙当然就遍地有戏可看了,常年如此。今天在安美妈祖看看戏,明天去后僚佛祖看看戏,总之哪里有戏就去哪里看,但每天都准时十一点多就回家。我在老婆外家的时候看到他回来总会问他戏好不好看?他总是叹息演出太短了,打个哈欠的时间就演完了。现在演出的时间没有继承“古时候”的演出时间,却在戏曲的内容和编排中不断删减,套上了革新之名,实际是文化断层,久而久之,已经没有了原汁原味的东西了。
该改革的地方没去改革,不该改革的地方却不知不觉地改得面目全非。其实这是一种失败。不错,戏曲要跟着时代走,适应新时代,而怎么适应新时代呢?第一要务无非就是要吸引住观众而不是只停留在哄住年纪偏大的老人家。假如有待一天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都百年归老了呢?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几百年以来不断传承和发展的戏曲淹没在历史长河里吗?有一些戏曲原本有十三场的,但实际演出的只有八场,也就是说前后删减,直至出光碟或唱片的时候,也采用八场的版本。而原汁原味的十三场的那个版本可能只有作者才看过,如此糟蹋,真的让人心痛不已呀,真正的文化不该被如此对待。
或许长度的删减是为了精简戏曲的内容,把繁琐的和不符时宜的东西当成了糟粕踢出原著,精简过后的戏曲自称是精华,但往往却被发现前后场没有过度和承前启后的内容。看了前场之后转了个场面,接下来的一场往往给人的感觉是跟前一场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上下落差太大甚至断层。其实很多地方没有那些被精简掉的内容做衬托是看不明白的,如果在某些现在在演出的戏曲我们仔细思索其内容结构的话,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地方前后是牛头对不住马嘴的,从逻辑上无法套得住。简单举例:经常会有一些戏曲名目是什么什么中状元的,其实就是千遍一律地先诉苦再突然中了状元了,峰回路转呀,转的令人晕头转向 。可在这种华丽在蜕变之前一些内容竟然是没有踪迹可寻的,某某人中状元这事最起码应该有交代是怎么中的吧?因为什么事情而怎么努力才获得头名状元的殊荣,不应该是说中就中的吧?。可惜的是这些内容没有写在剧本里,哭了一晚上突然就穿上了大红袍骑上了高头大马,在几个“兵仔”的簇拥下,配着喜悦的曲调就出来了。兜了两圈唱几句走调的歌曲就谢天谢地,然后谢幕了。
这样的戏曲演出有什么意义呢?我看不出什么意义所在。虽然潦草得不堪入目,但这似乎也是一门撑得起门面的技艺,没有了它整个地区显得没有文化,有了它却没有才能发展它又显得在磨灭一项优秀的文化结晶。本地的大戏,今天的改变了老人家口中那种“想当年”的意味,就连我们小时候那种看戏看到凌晨两三点的韵味都感受不到了,这就是现在的所谓跟上时代的变化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