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
本帖最后由 非孤独患者 于 2018-7-6 10:45 编辑给大家推荐一短篇游记《西行漫记》,作者是武英毅,1958年5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南横林子。七六年七月高中毕业于六分场。七八年考入双鸭山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学教师工作。九六年九月调入浙江省江山二中至今。工作之余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七十余篇。
《西行漫记》记录了作者从甘肃开始西行,沿着河西走廊、古丝绸之路,一路向西,探寻千里戈壁、万里黄沙、魅力敦煌等如画的风景,寻找着先人走过的路,一路向西感受西部的辽阔与壮美,震撼与博大,孤傲与豪放。游记共有18个篇目,分别介绍西部不同地方的美景、民俗、文化等,朴实的语言、华美的辞藻、生动的表达让人同样仿佛置身于唯美的西部。从今天起,将与大家一起分享这耐人寻味的游记,敬请期待!
以下是“序”和“第一篇目”,接下来的17篇目将会在第一篇目的下方不定期一一呈现,与大家一起共享,望各位读者赐教!
序
中国最美的风景在西部,西部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或许,我只是西部的一个匆匆过客,只是轻轻的撩开了她美丽面纱一角,无法诠释她的内涵。可我依然感受到了西部的辽阔与壮美,震撼与博大,孤傲与豪放。
如诗的流云,如画的风景,如歌的草原,如天堂般的绿洲河谷,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即使是大漠戈壁,荒无人迹,也让我如醉如痴,如梦如幻。
白日里如火的骄阳,将大地炙烤。晚霞后凉风习习,馨人心肺。“早穿棉,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两个极端让人如同一会儿天堂,一会炼狱。晚上十点,新疆的太阳依然高照。只有西部,才会让你有这样的体验。
千里戈壁,万里黄沙。看不到绿意,看不到生命之水,看不到一点生命的踪迹。当你绝望之时,一片胡杨林,一片绿洲,呈现在你的面前,你是否有重生的感觉。这种大手笔只有西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这里显的多么的小家之气。
西部的民俗、民风。使人耳目一新,葡萄架下的歌舞,横七竖八的民族乐器,五颜六色的民族服饰,荡气回肠的“呼麦”与“蒙古长调”。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雪山、草地、湖泊、蓝天、白云、山川、大河,戈壁黄沙在这里尽善尽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嘶鸣的骏马,温顺的牛羊,吃苦耐劳的骆驼,忠诚的狗,盘旋在空中的鹰,勤劳的牧羊人,他(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一幅永恒的永不雕谢的画卷。
我的西行从甘肃开始。沿着河西走廊、古丝绸之路,一路向西。寻找着壮士的悲歌,英雄的足迹,寻找着如画的风景,寻找着先人走过的路。向西,一路向西。
一烟雨麦积山 甘肃天水,是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八卦传说就是他听八风之气,观日月星辰,洞察天象地理,深究春夏秋冬,推演出来的,也被称作先天八卦,后衍生出易经。他还教人结绳织网,下河捕鱼,由此拉开了中华文明繁荣昌盛的大幕。西周时,这里是王室的养马场。秦始皇的祖先“纠纠老秦”也发迹于此。天水历史久远,秦朝时称上邽。传说秦末汉初,连年征战加上干旱,上邽城民不聊生。一天夜里,一道金光闪耀,地上现出红光。大地震动,雷声轰鸣,空中裂开一条大缝,天河河水倾泻而下,形成一湖,当地人称之为天水湖。此湖水稳定,甘冽醇厚与天河相通,又称它为天水井。汉武帝听说后将原来的地名上邽改为天水,沿用至今。天水,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中国的两大母亲河长江、黄河从此流过,有着西北小江南之美称。它还是中国县制初始地,是华夏设的第一个县。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诸葛亮智收姜维、马谡失街亭、姜维三战小陇山、诸葛孔明七出岐山等。 天水的麦积山最为著名。是中国四大石窟艺术(敦煌、龙门、云冈)之一,号称东方雕塑馆。因形状似农家麦垛而得名。烟雨麦积山,绝壁佛国,是麦积山特有的风景。
麦积山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的一座孤峰。紫褐色的山体,山顶距地面140多米,基本垂直。去麦积山的那天细雨濛濛,正是人们所说的麦积烟雨。从山脚下远望麦积山,在群山环抱中,麦积山傲然挺立,异峰突起,被一层薄薄的云雾锁住,似烟,似雾,似雨。时隐时现的孤峰犹如仙境,使人认不清它的真面目,因而,引起了游客的遐想。当我进入景区时,雨过天晴,老天真作美,心情顿时大好。我细细的品味着麦积山。
举目翘首,麦积山拔地而起,石窟悬空于山崖峭壁之上,山体中部,用栈道、楼梯相连,犹如几条小蛇,贴腹在石壁之上,静静的聆听佛法,三尊雄伟肃穆的大佛格外醒目。麦积山近观就像一个巨大的石柱,石窟嵌于山体之内,展现了古人坚毅的品格和执着的艺术追求。真的无法想象,一千多年前,那些能工巧匠是如何在这绝壁之上,修建出如此宏大绝妙的工程。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北周时期,以后历朝、历代都进行了完善加固,距今己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有大量的佛龛、雕塑、壁画。因栈道很窄,有的地方仅能一人通行,行走在层层叠叠的云梯、栈道之上是需要一些勇气的。我每踏出一步,走向另一个台阶,无不感慨那当年的修建者付出的汗水与艰辛。尽管壁画的色彩已斑驳脱落,但依然可以鉴证历史和艺术的痕迹。那七千二百余身的雕塑是麦积石窟精华所在,愤怒的力士,狰狞的天尊,慈祥的菩萨,笑容可掬的小沙弥,造型自然优美,栩栩如生,仿佛在对我们诉说着麦积山和石窟的千年历史。色彩艳丽的壁画,不仅反映了佛教的普度众生和众生平等观念,同时壁画中也反映了民间的一些生活场景及僧侣们的生活。这里的一切都值得敬畏。
麦积山石窟之所以闻名,主要是它的泥塑艺术,这也是它与其它石窟不同。麦积山山石,以紫褐色之水成子母岩为主,不宜精雕细缕,所以采用泥塑和绘画。这也显示了先人的智慧。从后秦的剽悍,隋唐的丰满圆润,北魏的秀骨清俊,两宋的衣纹写实。不同时期,不同朝代,在这里都留下了历史的印迹。它是艺术的宝库,反映了泥塑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它以秀美精致成为四大石窟艺术之一。
站在麦积山的绝壁上,向四周望去,山恋叠翠,群峰耸峙,连岗苍秀,林深草茂,溪石联映,细流交错,翠鸟声声,我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祖先会选在这样的地方开凿石窟,麦积山可是有着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誉。毗邻的仙人崖也是个绝佳去处。想了解释、道、儒三家共存的景观不妨走一遭。
古典与艺术,色彩与石雕,高雅与民俗,历史与佛教在这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麦积山特有的文化内涵。前不久我看到了一组天水官鹅沟的报导和图片,据说它可以与四川的九寨沟相媲美。有机会我一定再走天水。
二遥远的地方
金银滩草原,位于青海湖畔。它以野花金露梅、银露梅而得名,这在我国并不多见。
每年的初春的五月,到深秋,这片草地的野花次第盛开,以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芬芳编织出不同的花语,迎接远方客人的到来,把这片草原上有关季节的信息带向远方。
看草原上的落日,一直是我的梦想。 为了能看到金银滩草原的落日,我特意让旅行社为我们准备了临时帐棚和野外露宿的用具。一大早我们从甘肃天水出发,傍晚才赶到了金银滩,落日熔金的景色虽没看到。但草原晚霞的美丽却震撼了我好几天。
金银滩草原,地势平坦,远眺能看见碧蓝的青海湖和金黄的油菜花。四周宁静,只有几座白色的帐房点缀在绿绿的草地上,象刚长出的蘑菇。牛、羊在草地上静静的低头吃草,一勾弯月,己悄悄的挂在了东方。偶尔可以看到骑马飞驰的牧羊人,挥舞着牧羊鞭从草地上掠过。毡房外已升起了袅袅炊烟,奶茶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加上野花的芬芳。让我忍不住大口大口的吸着略带甜味的新鲜空气。时儿会从帐篷中传出优美的歌声,虽然听不懂歌词大意,却能感受到它悦耳动听的旋律。
突然,我被远处的场景所吸引,一位放牧的藏族姑娘,穿着粉红色的裙子,挥动着细细的羊鞭在驱赶着羊群。这不就是西部歌王王洛宾笔下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的场景吗?啊,这就是王洛宾的金银滩!
此次西行,多次听到关于王洛宾的一些趣闻轶事。其中让我最为感动的,就是他在金银滩草原结识了萨耶卓玛(也有人称卓玛),虽然只有三天,王洛宾却为她留下了那首著名的千古不朽的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也让人们永远的记住了卓玛,记住了金银滩。金银滩给了世界音乐界一个震撼。
王洛宾是一位令我着迷的歌王。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虽然他曾蹲过国民党的监狱,也坐过共产党的大牢。可他的一生就象他创作的歌曲一样,积极向上永不妥协,为音乐付出,使生命得到升华。那种士大夫精神,那种不丧失个性的人格魅力。使多少人为之感叹。
一九三九年盛夏,中国音乐史,世界音乐史注定要发生一件大事。一匹白色的骏马在金银滩草原上飞奔,漂亮美丽动人的藏族姑娘,身着粉红色藏袍的卓玛用羊鞭轻轻的抽打了被眼前景色所陶醉了的王洛宾。拍马而去的倩影幻化出了那首旷世之作《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会留恋的张望她那粉红的小脸好象红太阳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象晚上明媚的月亮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每天看着那粉红的小脸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多美的歌词,多美的画面,多美的人。
据说当地藏族人有一风俗,姑娘喜欢上一个人,就会用牧羊鞭轻轻抽打,反之则是不喜欢。歌词当中轻打的皮鞭和我愿每天挨上几鞭是否已流露出彼些的爱慕之情。当地流传着“草原上最美的花是格桑花,青海湖畔最美的姑娘是萨耶卓玛”。十七岁的卓玛情窦初开,二十六岁的王洛宾英俊潇洒才华横溢。一见钟情或者碰撞出爱情的火花实属正常。但两人从相识到分手只有三天。据说此生再没相见,只留下了这首歌。这首歌起初一直在民间流唱,四十多年后才真正唱红。卓玛你在哪里?你是否听到了这首歌?你真幸福,竟有人为你谱写了这首绝世永恒的歌,让人们永远的记住了你——萨耶卓玛。
《在那遥远的地方》后来飘洋过海,成了欧洲许多国家的音乐教材,成了世界了解中国音乐的一扇窗,这首歌也成了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财产。
入夜天有些凉,我躺在临时帐篷的草床上,嘴里留着烤全羊和马奶子酒的余香,眼前总是浮现着王洛宾老人的面容,削瘦的脸棱角分明,两眼習習生辉,透着不屈,透着刚毅,透着睿智。留着特有的山羊胡子,莫不是你情愿当小羊而留?一身牛仔服,一领牛仔帽,仿佛在告诉人们:西部,我的大爱,我生命的全部。王洛宾退休后,原本可以在北京安家,但他却选择了新疆。
天一亮,我就醒了,走出临时帐篷,晨雾中,碧绿的小草顶着露珠,不知名的野花静静的开放着,顺手折下一珠被雾水打湿了的蒲公英,放在嘴边使劲的吹,我希望它高高的飞起来飘向四方,告诉我的朋友,我呼吸着王洛宾曾呼吸过的空气,走着王洛宾曾走过的路,看着王洛宾曾看过的草原,感受着王洛宾的情怀。我知道王洛宾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符号,他已融入了我的心,融入了亿万人的心,融入了整个人类世界。
王洛宾的歌曲,以西部民族风情和情歌为主。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阿拉木汉》、《在银色的月光下》、《青春舞曲》、《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亚克西》等等,一些在中国很有影响的民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康定情歌》居然也是王洛宾的作品,四川的康定我去过,那是一座去过一次就不会忘记的小城。
金银滩草原在青海湖的滋润下,在祁连山冰雪山川的抚育下而肥沃。它成了多少人回首的怅惘,多少人来到这里寻找着那遥远的地方。经典的爱情幻化的那支歌,随风久久的飘荡。飘荡到世界各个角落,哪里有人,那里的人就会寻找自己梦中的姑娘和那遥远的地方。
一抹晨曦透过云层,洒在草原上,将大地染红,我喜欢草原上早晨的宁静,这对我们这些在城里待的太久的人来说,这种宁静,真的是一种奢望,太阳从地平线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溶化了。草原上的露水很重,形成了露珠,在霞光中晶莹剔透,一闪一闪的,放着七彩的光芒,我们住的白色毡房被霞光染的彤红,有的毡房已升起了炊烟,笔直笔直的,久久不肯散去,奶茶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这遥远的地方真寂静,真美。
金银滩是花的草原,自然也是鸟的王国,它毗邻着青海湖鸟岛,很多鸟都会飞到这里觅食,此时,大部分候鸟已远足,爱唱歌的百灵鸟却留在了这片草原,为金银滩歌唱。凤头百灵、短趾百灵、歌百灵、角百灵等,随处都能听到它们那动人的歌声。我想王洛宾、卓玛,也一定曾经躺在草地的鲜花丛中,听着鸟儿们的歌唱吧。
天渐渐的亮了,远处传来: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三 祁连山的回声
兰州是甘肃的省会,坐落在黄河之畔,兰州以西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这是一条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长廊,因此也有人称它为文化长廊。是佛教东传的要道,沿途现存有大量的艺术石窟。张掖的马蹄寺石窟,瓜州的榆林石窟,敦煌的莫高窟等。它也是石窟艺术走廊,是中国雕塑、壁画、彩绘的根。同时它还是联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对古代中国意义非同寻凡,对华夏文明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渗透力和影响力。胡服的传入,改变了中国古代服饰的走向。胡床(凳子)的传入,改变了古代中国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很多瓜、果、梨、桃、蔬菜传入中原,丰盛了汉人的餐桌,中原文化也影响了西域各民族。河西(黄河以西)走廊,夹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之间,因形如走廊而得名。它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是昔日的古战场,也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碰撞之地。它地势平坦,幅员辽阔,是古代富庶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围绕着河西走廊,中原王朝与匈奴人打了几个世纪,多少尸骨,多少征夫的泪,留在了荒野之中,结果匈奴人被打败,他们哀怨的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可以想象的出,当时匈奴人是多么的绝望。战争总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希望今后世界永无战争。
青海与甘肃有一道天然的分界线,就是祁连山,匈奴人称它为“天之山”,东起乌鞘岭(也是河西走廊的起点),西至当金山。东西近一千公里,南北只有三至五百公里。高的山峰多在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终年积雪。我很有幸的翻越了祁连山,目睹了山南、山北与高山之巅三种截然不同的景观。雪线上下,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冰川雪山的融化加上季节降雨,使祁连山山南河流众多,丰富的水源造就了草原的勃勃生机,地势平坦而辽阔。大马营、夏月塔拉草原就像绿色的地毯,平缓的山峦,勾画出完美的弧线,大地就象超大的高尔夫球场,真想在草地上打个滚,或者美美的睡上一觉,聆听从大地深处传来的声音。草地上,洁白的羊群,棕色的牛马,这里自古就是匈奴人、回鹘人、蒙古人的牧场。周围有大片大片的青稞和金灿灿的油菜花开的正艳。盛夏,正是赏油菜花的季节,上万亩的油菜花是何等的壮观。白云悠悠从容不迫,一卷一舒缓缓前行,天空一如既往的高,高的望尘莫及,高得引人遐想,令人陶醉。史诗般辽阔的草原构成了祁连山南麓的壮美。微风拂过草地,伸向天际的花草,似大海里起伏的波浪,行走其间,就如一叶小舟,在绿色的海洋里飘呀飘。
祁连山上,却是另一番风景,那山,一座比一座高,浩浩荡荡,一波接一波的涌来,雪峰巍峨,直冲云霄,山峦起伏连绵几百公里而不绝,云雾缭绕于山腰之间,诡异的风将它吹的时聚时散,变幻莫测,深邃如谜如仙境。思绪变的活跃,穿过迷雾,飞过云端,在山峰之间游走,真美,祁连山。幸运的话,你可以看到雪莲、蚕缀,雪山草,那可是世界上最耐寒的三种植物,在这里被称为“岁寒三友”。那三种植物,即可观赏,又是很名贵的中药药材。
突然,我被山崖上的几个血红大字:“西路军魂”所震撼。西路军?莫不是红军长征胜利后进行西征的那支队伍?
我的眼前顿时浮现出,八十多年前,滚滚黄沙中,穿着破衣烂衫的红军战士饥寒交迫,手柱木杖,在沙漠之中,顶着风沙的疲惫身影,后面是凶恶的“马家军”的骑兵,手里挥动着寒光闪闪的马刀,怪叫着,扑向红军战士们……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底,中共中央决定派徐向前、陈昌浩率领,以红四方面军为主力,二万一千八百余人组成了西路军西征,目的是为了取得共产国际的援助,打通与苏联的通道。
然而这次西征却是中共建军史上最惨痛的一次失败,经过古浪、高台、水磨关、倪家营子的血战,历时五个多月。二万多名经过无数磨难的红军,喋血大漠。几乎全军覆灭,回到陕北根据的只有区区几百人。
望着山上那四个血红的大字“西路军魂”,我的眼里在不知不觉中,流出了酸楚的泪,因为我知道那段淌血的历史,那段让人痛心疾首的历史。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我只能说:西路军,浩然正气,万古长存!
翻过祁连山又是一番天地。
如果说山南是游牧民族的生活写照,那么山北则是农耕文明的缩影。大片大片的庄稼长势喜人,可以看出又将是一个大丰收年,鸡犬之声随处相闻,一个个小村庄点缀在翠绿之中,透着祥和的农家小院让人感到亲切、温馨。盛夏,正是瓜果梨桃成熟的季节。到处瓜果飘香,偶尔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从车窗闪过。人口也变的稠密了许多。扬起的粉尘使土地的贫瘠显露了出来。谁能想象二千多年前,这里沃野千里,林深草茂,六畜兴旺。过度的开发使大自然无法承受,变成了如今土地的贫瘠和环境的恶劣。虽然庄稼长的喜人,可那是靠化肥摧的,人啊,何时才能真正的懂得环境的重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还我天地一片宁静。
祁连山真美,我从心里爱你。
四永远的张掖
张掖,一个很奇特的地名,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地名。它位于河西走廊中段,是过去河西四郡之一,有“金张掖”之美誉。
张掖古称“甘州”,是匈奴人游牧的地方,秦、汉时期一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之地。当时强大的匈奴政权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汉朝初年,刘邦亲率大军四十万攻打匈奴,结果被围白登山,几乎全军覆灭,自己差点被俘。之后不得不采用和亲政策以换取边境的平安。经过“文景之治”,到汉武帝刘彻时,国富兵强。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大军,兵出陇西,过胭脂山,打败匈奴。不久汉武帝设张掖郡。意思是“断匈奴之右臂,张中国之臂掖”。也有说是“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张掖的人文故事极多《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流沙河擒拿沙僧、猪八戒高老庄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佛教从这里传入中原,张骞从这里出使西域,玄奘法师从这里前往印度拜佛求经,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西游张掖,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竟然在此旅居一年有余。
古代的张掖水肥草盛,有着“金张掖”之称,它是天然的牧场,是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牧场,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处。因此,成了两个文明撕杀的战场,时儿中原强大,时儿游牧民族强大。一时狼烟滚滚,鼓角争鸣,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争夺的结果,中原王朝将张掖纳入了自己的版图。因此,在张掖可以看到大片的农田,同时也可以看到大片的牧场,看到两种生活方式共存的景象。
张掖气候怡人,八月的盛夏,江南的气温接近四十度,而且连续高温,可张掖却只有二十七、八度,这对我来说就像进了天堂,更让我没想到一场不大不小的雨伴随着我们一起来到了张掖。当地人说,这个季节下雨十分罕见。是我们带来了好运。
张掖是一座坐落在湿地上的城市。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古时称弱水)孕育了广袤的绿洲,也造就了大片的湿地。“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就是说的这条河,很多神话故事中都提到过。相传黑河就是夸父追日,倒下后精血化成的。三千弱水边走过了月氏人、乌孙人、匈奴人、吐蕃人。张掖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苇溪连片,古刹遍地”之说,整座城区就是一个天然湿地公园,近二万亩的芦苇荡,纵横交错的水系,加上它又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春天来临,成千上万的候鸟,遮天蔽日,浩浩荡荡来到这里,鸟鸣阵阵,随风起舞,蓝天遨翔,那将是何等的壮观。
凡是到张掖的人,都是为了一睹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
张掖的丹霞地貌不同寻常,曾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其中冰沟丹霞、七彩丹霞最为有名。但两处的丹霞地貌却各不相同,可以说反差极大。
冰沟丹霞以势取胜。远眺犹如无数古城堡林立于山中,纵横的沟壑将古城堡自然的分成片,它的造型极为独特任凭你的想象,山中的走兽,人物的俏象,神、佛、鬼、狼、虫、虎、豹在这里都能找到。岩石多以赫、黄色为主,它的形成,是大自然伟力淋漓尽致的体现。走在山中,从不同角度吹来的山风,一会儿大,一会儿小,让你感到神秘莫测,十分诡异。山上几乎寸草不生,山沟里也只是生长着一些耐旱的植物。我登山的那天,细雨蒙蒙,一切都胧罩在山雾之中。我喜欢在这种天气中观山,那种神秘,那种变幻莫测会让人思绪飞驰。你看对面的峭壁之上隐隐约约的有一个山洞,莫不是里面住着神仙?赤壁千仞,一步一景,人移景变。石径两旁,山峰耸峙,山之巅古踞堡盘,禁不住让人想起神话故事和思古之情。
开始登山时,因小雨,土地有些泥泞,可是等我们回来时,山沟里,有些地方却变成了小河,哗哗的流起水来,水卷着泥沙近似于泥浆,十分的混浊,好在水很浅。在张掖竟然能遇到这样的景致,也是难得了。
七彩丹霞是张掖最富盛名的景区,它以色彩取胜。有人说它是“上帝打翻的彩盘”,一点不为过,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它样样都有,而且还有很多颜色组成的混合体,让你根本说不出它是什么颜色,就是很高明的画家也难以调制出那样丰富多彩的颜色。瞧瞧那红,是胭脂的红,那白,是月光的白,那蓝,是大海的蓝,是蓝天的蓝,那橙,是橙子的颜色……
七彩丹霞,就象雨后的七彩虹,色彩斑斓,纵目望去,雄奇诡险,怪石嶙峋,幽洞通天。晨雾里,仿佛海市蜃楼,又如仙山琼阁。骄阳下,有蓝天、白云衬映,七彩丹霞层次分明,韵味十足,就像大自然弹奏出的华丽乐章。晚霞中,也是七彩丹霞最美的时刻。晚霞用它的万道金光将七彩岩石再次妆扮,使它的色彩更加艳丽,更加丰富。不信吗?你就亲自在晚霞中体验一下,七彩丹霞的落日辉煌。夕阳之中,大地上荒凉的群山开始如火燃烧,火势延及空中的云霞,天地炽烈如同被锻打的红铁,七彩丹霞每种颜色此时此刻,会发出耀眼的光芒,争奇斗妍,光彩照人。
站在高高的山冈上,俯瞰丹霞地貌,就像打开了一部巨大的天书,每一块石头都是文字,每一座山峰都是一幅画卷,寸草不生的彩色岩石,孤傲的拒绝任何生命植根。
张掖的焉支山下还有被誉为亚洲第一的军马场,万马奔腾的场面一定会让人震憾。想了解独特的裕固族民族风情,只能到张掖去。可惜此次行程,因时间关系没能成行。
五叩问嘉峪关 中国古代有举世闻名的三大工程,即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新疆的坎儿井。在我的西行中我将会与长城和坎儿井相会。
如果说大运河是流动温柔的美,那么长城则是威武雄健的美。一个像多情的少女,一个则像强壮的小伙。虽然它们都起源于战争工程,但却形成了两种不同走向。大运河使中国古代经济走向繁荣,造福于黎民百姓。而长城却一直用于军事、用于战争,这也是我不喜欢长城的主要原因,看到它,我总会联想到累累白骨,刀光剑影,滚滚狼烟,铁马金戈,白发的将军,征夫的眼泪。
我去过长城的很多地段。东端的山海关,北京的八达岭、居庸关,河北的羊家峪等,这次我又到了它的最西端——嘉峪关,也可以说是它的终点。
嘉峪关,是长城中最年轻的一段,也是军事设施最完善的一段。明朝初年,征虏将军冯胜登上嘉峪塬,环顾四周,极目远望,但见南面贺兰山斜刺长空,西面戈壁千里,北面黑山威严,东面清泉(九眼泉)绿洲,真可谓咽喉要地,又有利于屯兵。于是上书朱元璋,要求建关。
1372年兴建嘉峪关,前后历时100余年,经过4次大规模扩建,形成了断开戈壁,连接南北山峦一百余里的城墙与长城相连,才成了今天这座天下第一雄关。汉代长城著名关口阳关、玉门关及长城烽燧遗址离此不远。唐代诗人王之涣在此留下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
中国古代但凡强盛的朝代,都修大运河,而弱些的朝代则修长城。一个是为民、为国谋利;一个则是用来军事防御,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在嘉峪关前曾多次发生战斗,每一次都死伤累累,血流成河,生灵涂炭,劳民伤财。相比之下谁胜谁劣一目了然。
嘉峪关是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属于河西走廊文化圈,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的交汇处,两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吸收交融而形成的。最著名的当属马踏飞燕,已成为了中国卫生、旅游城市的标志,马踏飞燕,就出土在这一带。
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被贬新疆伊犁。途经此关,写下了“长城饮马寒霄月,古成盘雕大漠风,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雄关”。关楼上“天下第一雄关”,是当年左宗棠所书,可惜后来被军阀马仲英拆毁,此匾下落不明,今天看到的是仿制品。
从山海关到嘉峪关,连绵六千多公里,它雄伟,它壮观,它气贯长虹,它像一条巨龙横卧于山顶,连绵不绝。据说如果用修长城的砖、石来建厚1米,高5米的墙,能围绕地球一周。人们不禁要问,修长城究竟干什么?
站在嘉峪关城墙上,我轻轻叩问:人类之间相互撕杀究竟为了什么?其实古人就希望长城倒塌,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是一种借喻。因为长城给百姓带来了太多的痛苦,哪一块青砖、石块没有民夫的血泪。一部长城史,万民辛酸泪。多少家庭因修筑长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谁能说出长城城墙下埋着多少白骨;谁能讲的清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死了多少人。长城角下发生了多少次战争,哪些是正义的,哪些又是非正义的?
远去的争鸣鼓角,远去的狼烟烽火,远去的刀光剑影,远去的金戈铁马,愿你们永远远去,再不回来。没有战争才是人类的福址。嘉峪关——愿你永远只是一个历史的符号,只供人们瞻仰。
望着没有尽头的高速公路和奔向远方的列车,望着大漠戈壁,望着那一片片绿洲和各民族杂居在一起的城市、乡村。望着草地上的牛、羊和农田里绿油油的庄稼,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安宁与祥和。
六百年 沧 桑 左 公 柳 第一次知道“左公柳”,还是读师范的时候,原来“左公柳”是因左宗棠而得名。从那以后,“左公柳”在我的记中总是挥之不去。
清朝同治年间,重臣左宗棠率大军西进大漠,平定阿古柏的叛乱,见沿途赤地千里,黄沙漫漫。深感气候干燥,寥无生气,士兵多有水土不服。左宗棠遂命令筑路军队,在大路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路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后人则称它“左公柳”。从1871年到现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年。
自古河西植树就是一件难事,但在左宗棠倡导督促下,泾州以西竟然形成了连锦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二十六点四万株成活的杨、柳。在春风中吐绿、摇曳。在茫茫的大漠之中是何等的壮观,怪不得左宗棠的老部下杨昌浚途经甘新大道时写下了: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从此还有谁会说“春风不度玉门关”了。有人曾统计过,几年中,左宗棠和他的军队12万人,植树总数应该在150——200万棵之间,平均每人植树十余棵,左宗棠也亲自上阵,据说他亲自栽的树还有活着的。时人称他为“植树狂人”。
柳树是一种易活好裁,适应性很强的树种,但也有一个缺点,不像松柏那样耐年头,千年古柏易见,百年柳树难寻。据说甘肃境内的“左公柳”现在只有二百零二棵,要想拜谒一下左宗棠亲植的柳树已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看着道旁的“左公柳”,我感慨万千。斗转星移,大树飘零,“左公柳”还在锐减,那些活着的杨柳虽然皮曝体裂,疮痍昭昭,然而却苍劲虬韧,铁骨铮铮。虽然有的树体倾斜倒地,枝杈破裂,老态龙钟,但她们仍然不屈不挠,从孱弱的躯体上奋力抽出新枝,每到夏秋时节,绿荫匝地,依然为人们遮风挡雨,显示着固守绿洲的顽强生命力。那些密密的细长如刀刃的叶片,年年都传递着新春的信息,传递着左宗棠和潇湘子弟“绿满天山”的期待,传递着“春风一路到天山”的喜讯。
东起潼关,西到新疆数千里,至今存活的“左公柳”虽然已不多了,但在哈密、平凉、乌鲁木齐、阿克苏等地依然能看到几个人合抱的柳树。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些柳树,它们对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润泽土地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是同治三杰(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之一。左宗棠一生功过是非,自有人评说,但他兴办洋务,打败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妄图分裂祖国的阿古柏收复新疆,抬棺收复伊犁,维护祖国的领土主权,大量种植“左公柳”,不能不说是他的功绩。他性格决绝,办事认真,虽不能回天救世,但在晚清的落日残照中,在西北寒冷孤寂的大漠里,真不啻为一阵东来的春风悄然度玉门,而那三千里的绿柳让人们永远的记住了——左宗棠。记住了——左公柳。从甘肃到新疆,一路走来。关于左宗棠的传说很多,但最多的还是“左公柳”。左宗棠为了确保植树的存活,先后多次发布公告,甚至近似于严酷。当年,左宗棠在打败阿古柏的过程中,错杀了很多人。事过多年,有人问被杀人的后代,你们恨不恨左宗棠,他们说:只记住了“左公柳”。
人们因“左公柳”而记住了左宗棠。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先生,称左宗棠是近代中国“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虽然是一家之言,却有着它的道理。不是他奋死抗争,今天我们能喝上伊犁的牛奶吗?伊犁还会是我国的领土吗?
回首西望“左公柳”,一种肃穆、庄重便会油然而生。千里无垠的戈壁大漠,簇拥着荒原赤地,漫漫大漠,地阔人稀,长城残垣断墙,伴着大漠孤烟、“叮咚”驼铃声,奏响的是丝路的苍凉,郁郁葱葱的“左公柳”,你洒下的一路绿荫,带来的勃勃生机,我为你击掌、叫好!
面对如今越来越少的“左公柳”,我只有鞠一把感动的热泪仰读它。左公植树,我们乘凉,面对这些古柳,我为它脱帽致敬。因为它将大地染绿,让戈壁生辉。
春风度玉门,西北之幸。
潇湘人北上,千里左公柳,国人之幸,新疆之幸。
七 魅 力 敦 煌 敦煌,一个奇特而又神圣的名字。敦、大也,煌、盛也。它有着四千多年的文明史。《山海经》中,“舜逐三苗于三危”就是说的敦煌。
敦煌是座非常干净的小城,小城有小溪穿过,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它的周围被滚滚黄沙所包裹,尤其是南面的鸣沙山,看上去随时都可能将小城一口吞掉,奇怪的是城里竟然看不到沙尘。疑惑一直困挠着我。
西部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个神秘的地方,敦煌这里的谜更多,它处在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都能找到它们的影子。据说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特文、婆罗谜文、梵文,希伯来文在这里都能找到。要知道有些民族都已消亡,有些民族的文字也已失传。至今都无法破译,成了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明天我将前往有艺术殿堂和宝库之称的莫高窟和神奇的鸣沙山、月牙泉一探究竟,相信有些谜团会解开。
1. 鸣沙山与月牙泉
鸣沙山与月牙泉离敦煌市仅有五公里,据说在城里放一声礼炮,都会震落几缕黄沙。它是腾格里沙漠的边缘地带。
驱车离开市区几分钟后就到了景区,鸣沙山象一条黄色巨龙横卧在我的面前。
在烈日的烘烤下,细细的沙子像金子一样灿黄,柔软的如同绸缎,走在上面软软的,烫烫的。翻过一座小沙丘,整个鸣沙山像一面墙,挡住了我的视野。驼队不时的从身边走过,清脆的驼铃声十分悦耳。我知道在沙漠戈壁中骆驼是人类最忠实的伙伴,骆驼有耐饥饿,耐干渴的特点,故有“沙漠之舟”的美誉,驼队已成为了丝绸之路上永恒的剪影。
远望鸣沙山,茫茫大漠,气势磅礴,峰峦叠峰,一脊蜿蜒,如巨龙飞奔,驰向远方,划出优美的曲线。
不知什么时候起风了,虽然不大,却扬起了沙尘。沙漠中能看到一小片绿荫,真恨不得一步奔过去,我确信那就是月牙泉。可我走到近前却没见到月牙泉,只看到了一片芦苇。在滚滚黄沙的包围中,竟然能有这么粗壮的芦苇,我感到很惊奇,芦苇足有二米多高,大拇指粗。我顺着栈道走了进去。风儿吹着芦苇“沙沙”作响,芦苇随着风儿起舞,芦花处处飘香。刚才还感到热浪滚滚,现在却有了一丝凉意,走了几十步就走到了尽头,月牙泉,你在那里?
我向四周望去,只有脚下的这一片绿地和四周的黄沙,那里还有绿地。突然,我的眼前一亮,一座宝塔的塔尖让我振奋,我从很多图片中看过,月牙泉边,有一座很精美的塔楼。
我走上沙丘,一湾如新月的泉水让我兴奋,我真的不敢相信在这滚滚黄沙中有这样的奇迹。长百余米,宽约二十五米的月牙泉,泉水清澈,水波潋滟,形如弯月,灿若星辰,亮如明镜,静静的卧于大漠之中,任凭烈日暴晒,黄沙滚滚,狂风肆虐,千年不枯,万年不竭,张扬着生命的绿意。岸边的青草、绿树、野花依然郁郁葱葱吐露芳华。月牙泉象一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鸣沙山的沙漠中熠熠生辉,诠释着生命的伟大。亭台楼榭,古香古色,为月牙泉增添了人文的气吸。我想它应该被称为天下第一神泉。
月泉阁是月牙泉的标志性建筑,高三层,造型很美,酷似唐朝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庄重,与月牙泉巧妙的形成了一幅极美的图案。月泉阁、听雷轩,布局对称,采用回廊环绕、楼阁层出,飞檐雕栏的方法建筑,是自然景观与建筑景观的完美结合,内地十分少见。
鸣沙山因沙子会鸣响而得名。这是一种奇特的却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我国有四大鸣沙,敦煌鸣沙山是其中之一。还有宁夏的沙坡头、内蒙的银肯塔拉的响沙群和新疆的巴里坤鸣沙山。在风的作用和沙粒的磨擦中发出奇持的响声,那可是来自大地的声音。
鸣沙山以纯沙聚积而成,像一堵高大的黄色的墙,从山下望去并不很高但很陡,坡度大慨有四十度左右,上山十分困难,踩着绵绵细沙,没有着力气。
山顶上,那一道道沙峰如金色波浪,气势磅礴雄浑,波涛汹涌澎湃。绵延四十多公里,景色奇丽,蔚为壮观。
向下望去,那一泓清泉如弯弯的月牙,像一位妙龄女郎,靜静的,柔柔的,羞羞的依偎在情人的怀抱中。
据说鸣沙山,千百年来一直就这么高,就这个形状。月牙泉千百年来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为什么?这一直是个难解的迷。我突然有了新的发现,鸣沙山的沙子竟然会跳舞,即使被人踩下去,但很快它就会随风涌上来。山坡上的沙浪如轻波向上荡漾,时而湍急,时而潺缓,时而萦回涡旋,迭宕有致,变幻无穷,妙趣横生,但它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上或平行游走。这大慨就是鸣沙山千年不会增高也不会降低的原因吧。
鸣沙山是一座天然的滑沙场,坡度大而长,这种条件一般的滑沙场都不具备。顺坡而下,只觉的掖下生风,双耳呼呼作响,风驰电掣般的向下冲去,随着一声声的尖叫,人们过足了瘾。其实从鸣沙山下山,最好还是自己或几个人走下来,那将是另一种体验。一跳十步,驾空驭虚,经常会连滾带爬或差点被流沙“活埋”。那可是有种羽化成仙飘飘然的感觉。多人结伴而下时则又是一番景致。多人推动流沙疾速下跌,只见沙浪滚滚,犹如山洪奔泻势不可挡,令人惊心动魄。突然,一位同伴跌倒了,引来一片尖叫,好在沙子很棉,他只是在黄沙中打了几个滾,很是狼狈,却无大碍。我们一行,在欢笑声中走下了鸣沙山。
我依依不舍,一步一回头地回望着“叮叮当当”的驼队,回望着鸣沙山,回望着月牙泉。愿鸣沙山与月牙泉这对恋人永恒。
2.莫 高 窟
敦煌莫高窟,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古丝绸路上闪闪发光。它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驰名中外的艺术宝库,敦煌因莫高窟而闻天下。
去敦煌的人,多半是奔着莫高窟而来,看懂看不懂要另说,毕竟它的名声太大,如果一生没去过真的是件憾事。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区东南25公里处,东面是三危山,南面是鸣沙山。中间曾有一条小溪流过。如今河床尤在,而水不再流淌。
公元366年,一位叫乐樽的和尚,手持禅杖,经过千辛万苦云游到此,已是傍晚时分,饥困交加,想找个地方歇息,极目远眺,奇景惊现,只见远处的三危山金光灿烂,佛光熊熊,千佛涌动。乐樽和尚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怔证的站在那里,莫不是佛的启示。
顿悟的乐樽:这就是西天的极乐世界。便发下宏愿,在此凿窟建寺,弘扬佛法。
从此,三危山的风里便听到锤击钢钎凿击石崖的叮当之声。因沙石坚硬采取烧开水浸透石崖,浸渍一厘凿一厘,浸渍一分凿一分,经过多少寒暑第一个石窟终于完成。不久,又有一位叫法良的禅师开凿了第二个石窟。
从四世纪中叶开始,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的一千多年里。上自王公,下至平民,有的独筑,有的合伙,前朝要功德凿窟,当朝要功德也要凿窟。为保平安,为留芳百世,为升官发财,这些声音在这里一浪高过一浪,一直喊到元朝。它凝聚了多少人的信仰寄托。元朝之后不知是何原因,莫高窟香火突然断绝。从此便是明月为火,风唱梵音,千佛地菩萨闭关坐禅,沙石为他们封好关口,这里一片寂静。
五百年过去,1892年一个身材矮小穿着宽大的道袍的湖北道士王圆箓云游到了莫高窟,他被宏大规模的佛祖圣地震惊了。一个道家弟子竟然成了为莫高窟开启重见天日的关符。
从此莫高窟的风中又传出了许多响声,王道士为修复洞窟四处化缘,民工们清沙的刷刷声,对威武的佛像和多彩的壁画的赞叹声,王道士向民工们讲述壁画故事之声。从此,断了五百年的香火重新燃起,礼佛的官员百姓络绎不绝。
公元1900年6月22日,这一天注定会发生一件大事,必将载入史册。一位被王道士请来抄写经文的杨先生,到16号洞窟焚香,当他把香火插到甬道的墙壁上时,发现是洞壁,王道士叫来几个人,随着尤如惊雷的破墙之声震惊了世界,莫高窟的藏经洞终于重现天日。它就像一颗耀眼的巨星璀璨夺目,划破星空。从此世界文化上又多了一门学问:“敦煌学”。
“敦煌学”的根在敦煌,在莫高窟,在中国!
莫高窟经过一千多年的开凿,至今保存的洞窟有492个,彩塑2000多身,壁画45000平方米。将壁画排成3米高的画廊,就有15公里长。它让无数才华横溢的中外学者,为之着迷、为之倾倒,为之耗尽终生。融贯东西的艺术,异彩纷呈的色调,千百年来的风俗人情都被浓浓的、胀鼓鼓的浓缩在了这里。浓缩在了敦煌。
我也来说王道士。莫高窟出名后,很多学者骂王道士是小丑,将它钉在了耻辱柱上,说他把藏经洞的宝藏,廉价买或白送给了斯坦因等外国人造成了巨大的民族悲剧。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当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凭着他仅有的那点学识已感觉到这决不是普通的发现,他马上上报地方政府官员,要求保护修缮文物。甚至要求将文物运往省会兰州。还给慈禧写过信,那时清政府及地方官员腐败成风,准确的说考古学在中国才刚刚起步,有这方面知识的专家并不多,没有那一位官员,那一层官府会对那些经文感兴趣。王道士的奔走呼号换来的是冷漠和白眼,他毕竟只是个无太大学问的道士,要不然怎么会在佛洞里建一尊太上老君的塑像。当时的敦煌属边远贫困之地,就是从敦煌到莫高窟,也要走上几个小时,靠地方财政收入,靠王道士化缘怎能保障保护文物的开销。据当时记载王道士每次化缘都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个月。张大千不也多次来莫高窟临摹壁画,给壁画造成了一定的损坏。王道士已做到了力所能及的事了。谁也莫怨,只能怨那个落后的社会。王圆箓、张大千、斯坦因、伯希和等人,只能用千秋功过,后人评说了,但也不一定说的清。
站在莫高窟前,面对着灰色的岩石,面对着那大大小小的分为几层的洞窟。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激,感激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受用,从莫高窟派生出来的艺术作品是那么璀璨。《丝路花雨》、《飞天》、《千手观音》,“反弹琵琶”不都是你给了我们灵感吗?我似乎懂了为什么那么多的中外游客汇聚到这里,因为莫高窟属于中国,属于全人类,属于整个世界。
莫高窟可以说是平民艺术的集大成者,中国的传统艺术在民间,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正因为如此,莫高窟艺术才如此的鲜活。
很可惜,492个洞窟只有几个对外开放,其它的只能在外面参观。尤其有些壁画是分层次的,越古老的越在里面,为了更好的保护它们,暂时是不会让它们见天日的。想看到全貌只能等到将来了。
未完,待续......
{:5_142:} 不错,拜读了 期待下一篇目 天水,第一印象就是天水姜伯约 描写的很是生动 {:5_142:} 期待下一集 {:4_10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