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要注意:扶贫中这些值得重视的新现象
扶贫攻坚是改善民生的好事,无形中吊高了一些人的胃口,把政府都“逼”成了“困难政府”,无法满足群众的要求。过去,政府逢年过节看望贫困户,一般送点米面油、衣服、棉被之类东西,或给两百块钱。贫困户都感激涕零,倍感温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贫困户的生活底线相应拉高。如今,领导看望贫困户,再送米面油,贫困户已经瞧不上了。三五百元,也拿不出手了。
人对物质的追求,和官职一样,上去了就下不来。一旦下来,前功尽弃。不念叨前面的好,只抱怨后面的坏。一些贫困户物质匮乏,但大脑沟回丝毫不匮乏。他们对物质的生理反应,和富人一样灵敏,甚至“过敏”。
有一位贫困户,电视台要来采访,扶贫工作队连忙送上油、米、面,千嘱咐万嘱咐,要说几句感谢党和政府的话,哪知这位贫困户见没有人给钱,心生怨恨,面对镜头只一个劲地说:“感谢油!感谢米!感谢面!”那场面大刹风景,电视节目录制人员和扶贫工作队一脸无奈,差点气的晕了过去。
还有一位贫困户临咽气,还把扶贫工作队和光棍儿子叫到床前再三叮嘱:“一定要守护住贫困户和低保户这两个硬指标,有这两样东西,一辈子就不愁吃不愁喝了!”儿子连连点头称是,在场工作队员脸上个个死灰一片。
有的贫困户还把扶贫工作队当成了“摇钱树”和“榨油机”,表格上签个名字还得送个礼品,否则不签。更有甚者,有的贫困户还给工作队员打电话,要求帮扶人员帮助种玉米,割油菜,其理由则是:我男人打工去了,家里没劳力。
实质上,一些农村的扶贫工作模式仍停留在“表格扶贫”“数字扶贫”和“股份扶贫”上,与其真正意义上的扶贫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而现在部分人讲权利不讲义务,讲索取不讲奉献,甚至唯利是图,歪风邪气蔓延。个别贫困户甚至成了“特权户”,政府就是保姆,驻村干部一年到头伺候着,春天送化肥,夏天送农药,平时油、米、面,逢年过节送红包。
贫困是世界性难题,古今中外,迄今从来没有完全消灭。实际上,政府的责任是无限的,而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靠送吃送喝送银子,修路架桥盖房子,送分红、送贷款、送股份。有的是见效了,脱贫了。有的却起了反作用,一些贫困户越养越懒,越宠越刁。还有的胃口吊高,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过分,越来越难满足。由此出现一种怪象:越是既得利益者,对社会意见越大,说怪话的越多。
悲催的是,政府成了无限责任政府,花钱很多,效果有限。对那些老弱病残,弱智低能,可以通过社保、医保解决。对于那些四肢健全、年轻力壮、脑子发达的所谓“贫困户”,政府应果断拆桥断奶。遗憾的是,有些地方格式化和程序化的扶贫,难坏了基层干部,惯坏了一些贫困户。
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扶贫新现象,需要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加以克服。
真的很悲催。注意流氓无产者的劣根性 悲催{:5_16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