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镜兵 发表于 2018-8-22 17:24:20

海丰县苏维埃政府裁判委员黄添的故事(四)


七、扼制北门,配合起义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广州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一时间,中华大地笼罩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中。
4月20日,国民党广东特别委员会打电报给海丰农民自卫军大队长吴振民(国民党误认吴振民是国民党右派),要他在海陆丰“清党”。吴振民向中共海陆丰地委报告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的消息。地委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准备武装起义。农民自卫军改称救党军。

4月30日,中共海陆丰地委召开各区区委书记会议,动员武装起义,决定当晚凌晨二点发动起义。会后,公平区区委书记立即召开了党员会议进行传达动员。
公平区自卫队大队长林谭吉,副大队长黄添都是党员,他们在全区党员大会后,马上赶回大队部,召开了各小队长会议,制定了起义的详细方案。黄添被安排带领黄羌籍农军,驻守在白石坳,预防西坑乡、高潭一带国民党反动军队对海城的增援。扼制海丰北门,配合起义!


由于长期的军事训练和多次的战场历练,黄添对农军的指挥已经走向了成熟。他把农军主力埋伏在白石坳山上,牢牢控制了西坑、高潭通往公平、海城的交通要道,同时派出多股侦察兵向敌人有可能通过的隘口进行侦察。

深夜的山风吹打着茂盛的野花,也扑进农军们的躯体,他们一动不动地伏在山地上,眼观前方,耳听八面,随时准备着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时间在一分一秒中移动,大地沉浸在寂静中,除了远处的村子时不时传来一二声狗吠声外,仅有山风在呼叫。


预定起义的时间到了,但是,白石坳上依然平静如水。黄添站在一株大树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为起义的成功感到高兴,但是,他不敢放松警惕,任何的疏忽都可能给党和农军带来伤害,他知道自己肩膀上的担子有多沉!

天边泛起了鱼肚白,眼看朝阳就要冲天而起了。然而,海城方面没有传来命令,黄添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当黄添准备布置后勤人员回村做早餐时,传令兵带来了上级的命令,海城武装起义成功,各队回驻地等待命令。

黄添接到命令后,带着农军回到驻地,静候上级命令!


八、三次反攻海城,黄添率队参战

1927年5月1日上午,在海城举行武装群众庆祝起义胜利暨“五一”劳动节大会。会后,召开各界代表大会,成立海丰县临时人民政府,选举吴振民、吕舜阶、郑志云、李谷珍、林铁史、陈子岐、杨其珊、陈舜仪、彭助、郑沛霖、卓鲁香为委员,并发表了临时人民政府宣言,宣布取消苛捐杂税,制裁反革命,救济粮食,豁免旧欠粮,予征粮及实行中央与各省区联席会议的政纲;同时发出举行县、区、乡民会议的宣传大纲。各区成立自治委员会。

9日清早,驻惠州胡谦部刘炳粹团进攻海丰。吴振民率海丰农工救党军四百五十人在分水垭(惠州到海城的要道)阻击,坚持了八九个小时,后因子弹缺乏,加上雨天,土炮打不响,下午三时农军撤退。敌军进入县城。

10日,敌军追击撤退到公平的吴振民农军。海城兵力空虚,地委马上布置调集各区农军,准备反攻海城。但是,敌人同样想到了这一步,当晚就撤回了海城。
黄添带领着一个营的农军正埋伏在公平通往海城的将军岭上。因为其他农军没有就位,上级没有攻击命令,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敌人从眼前经过。第一次反攻海城的计划未能实现。


13日,地委又决定凌晨二三点钟进攻海城,重新定了口令符号,并在附近高山及城内放火为号。黄添带领着农军在第一时间到达了指定地点,随时准备发起冲锋,攻击海城敌人。但是,由于吴振民率领的常备农工救党军未能赶到,虽然一千多农军武装也不敢冒进。城内的敌人虽然未受攻击,也恐慌不已。

16日,地委再次决定第三次反攻海城。当晚,黄添又一次带着农军与其他各区赶来的农军三四千人集中在城郊山坡。深夜二时,山上起火为号,黄添带领着农军率先向海城方向冲去。一时之间,喊杀声、粉枪声、三把连声混合在一起,城郊半天红了天。但是,粉枪与三把连只响一下,不可能连续发枪,许多农军没听到枪声,犹豫不前,放慢了前进的步伐,还有许多退回阵地不敢前进。黄添与他的战友们都是久历沙场的老手,看到眼前情景,也是无可奈何。直到天亮,各区农军化整为零散去。

黄添也只能带领着战友们回归驻地,等待上级命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丰县苏维埃政府裁判委员黄添的故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