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来缘去 发表于 2018-9-2 15:25:16

洪秀全孙中山首次造反为何失败

本帖最后由 缘来缘去 于 2018-9-2 15:27 编辑

                   洪秀全孙中山首次造反为何失败
      ——历史话题的探索   陈治赠   2018年9月2日
       鸦片战争后的国情:泱泱中华深陷有史以来最为艰难的岁月。国际上,列强张牙舞爪瓜分中国,中国陷于四面包围,孤立无援,面临着灭族亡种的危险;国内,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权腐败无能,面临着不改革就死路一条的危险;炎黄子孙强烈要求举国一致,同心同德,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改变任人宰割的命运。
      前人留下的足迹相当清晰,当时曾出现二种倾向:一是揭竿造反,推翻清政权;二是保皇求治,变革救亡。哪种倾向符合当时国情?
      先探索造反,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孙中山的首次尝试为例。
       一、太平天国为什么失败?
      鸦片战争后,清政权丧权辱国。满腔怒火的中华大地,爆发了一场又一场反抗侵略以及矛头指向清政权的农民武装暴动和武装起义,两广、两湖最为频繁。“从1842年到1850年不到10年的时间,全国发生农民武装起义和武装暴动事件达92起”【国是论衡:《南北春秋》第272页,辛向阳、倪健中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均以失败告终。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其声势之大,占地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堪称当时造反第一人。他宣称是“(基督)上帝的次子”,以“拜上帝会”为核心组建太平军。1851年1月,太平军从广西桂平金田村出发,一路势而破竹,席卷清政权半壁江山。1853年3月 29日攻占金陵(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的国都。1854年,曾国藩、左宗棠在湖南组建湘军,李鸿章在江、浙组建淮军,与太平军对垒。1856年9月初,天京爆发了互相残杀的悲剧,太平天国呈互解之势。再经近10年苦战,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陷天京。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以彻底失败收场。
       太平天国为什么失败?其中最主要一条:不得人心!
      1、天国的旗帜是上帝。一开始就注定了必败的命运。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根深蒂固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上帝是谁?祖祖辈辈生活在中华大地的中国人民並不熟悉。1840至1860年二次鸦片战争,所见的是佩带着十字架的强盗们的洋枪洋炮、凶残与贪婪。中国人民得到的不是“上帝”的福音,而是接踵而来的掠夺和屈辱!太平天国高举上帝的旗号,无疑羞辱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太平天国用上帝这一既新鲜又响亮的名声在民众中掀起的一阵狂热,随着现实的残酷不断冷却、逐渐消失。
      湘军、淮军是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组建、由湘、淮两地的农民组织起来的地方武装。遵循的是中国的传统观念,恪守的是忠君爱国的道德标准。湘军、淮军是为维护国家、民族、人民的尊严而战。湘、淮两军以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凝聚了人心。湘军、淮军与太平军一拼生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决定存亡的较量。试图用外来文化征服、取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上帝无法做到,上帝的次子也同样不可能做到!
      2、天国的纲领、政策虽然响亮,但都是欺骗世人的神话。
   诸如《天朝的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只属纸上谈兵,空中画饼,从未有认真推行,也不见有任何成效可言。至于所谓“开放科举考试予女子应考”等进步政策,大多是后来望文生义的空谈、戏说。
   平心而论,太平军自踏出金田,足迹遍及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18省,曾先后攻克过600余座城市【史料综合】。也就是说,14年间,太平天国在是马不停蹄,一路酣战。高层又在竞相腐化,争权夺利,还有什么时间、精力、心思去推行纲领、政策,去兑现承诺?
      有史料证实,太平军刀光剑影之下是一遍悽惨。如:苏南地区,往往二三十里,不见居民,有的地方人口仅存五分之一。浙江省一片劫灰,昔日温饱之家,大半成为饿殍。安徽省,皖南野无耕种,村无炊烟,市人肉以相食;皖北但有黄篙白骨,并无居民市镇,竟日不见一人。江西省,数百里不闻鸡犬声,惟见饿民僵毙于道【百度网摘】。何处是天国?用神话来愚弄世人,走的是一条不归路。
      3、天国的腐败彻底失去了人心。
   1853年,太平军在定都天京,一夜之间诞生了二千多个王爷。遍布天京街头巷尾的大小王爷们忙于争权力,集财富,筑香巢。随着天国的荒淫、野蛮、血腥、残忍之风愈演愈烈。中国人以其寄希望于“外来上帝”,倒不如再继续相信祖祖辈辈曾经信赖的中国皇帝。
      二、孙中山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初试锋芒又是如何结局?
   1894年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战,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北洋水师奋起拒敌,将士殉国,国人心如刀割。11月,孙中山到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会长杨鹤龄),踏上了“倾覆清廷”的征程。
   1895年1月21日,甲午战败,举国悲切呼号。2月21日,孙中山从美国来到香港,与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区凤墀等人在香港组织“香港兴中会”,在广州建立了“兴中会分会”,联络啸山聚众的绿林豪杰、扰乱治安的散兵游勇、独霸一方的帮会堂口,以及防营水师中的激进士兵,策谋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拟10月26日发难。可惜尚未发动,就被广东当局破获。号称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乙未广州起义”胎死腹中。孙中山被通辑,逃往日本,剪辨易服,向友人借了100日元远赴美国。从此,亡命海外,浪迹天涯,整整16年不敢回国,甚至不敢踏入香港半步。直至孙中山在美国看报纸得知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11月24日才从法国启程返国。
       “乙未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为何在国内无容身之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不得人心!
      1895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每个中国人无不撕心裂肺,悲切怒号。5月间,康有为,梁启超师徒在北京“公车上书”,吹响了戊戌变法的号角。万里河山盈育着一场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亡的巨大狂飙。在这种势态下发动“乙未广州起义”,无异在中华民族鲜血淋漓的伤口上再插上一刀,与举国上下要求变法维新,同心同德,共赴国难,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理所当然地遭到国人的坚决反对和强烈抵制。正如孙中山所说:“举国舆论莫不目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漫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孙文与陈炯明史事编年》第11页,段云章、沈哓敏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缘来缘去 发表于 2018-9-2 23:43:50

【百度网摘】太平天国辞条,拙文引用内容均有明确的来源出处。

拙文引用《孙文与陈炯明史事编年》第11页内容,出自《孙中山全集》 第6卷第253页。

感谢网友们关注。

无可取代 发表于 2018-9-4 17:03:17

首次都没有经验,所以才失败

缘来缘去 发表于 2018-9-4 17:07:20

无可取代 发表于 2018-9-4 17:03
首次都没有经验,所以才失败

多谢关注点评!{:handshake:}

无可取代 发表于 2018-9-4 17:09:11

缘来缘去 发表于 2018-9-4 17:07
多谢关注点评!

先生不用客气。您辛苦了,为我妈妈提供这么多的精神粮食。感谢您

缘来缘去 发表于 2018-9-9 08:38:29

本帖最后由 缘来缘去 于 2018-9-9 11:22 编辑

存在决定意识,现实影响未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洪秀全孙中山首次造反为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