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宋月 发表于 2018-10-15 09:09:11

诗人为什么悲秋 文/唐风宋月

诗人为什么悲秋
文/唐风宋月

1,古代太多诗人,秋,是必写的题材。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秋之萧瑟,秋之寥落,秋之衰败……万方归一――悲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秋,春之发、夏之盛,而变为秋之凋、秋之败。自然的兴替,事物的变化,对比之鲜明,莫过于夏而秋。
自然界之流形,总是有意无意撞击敏感之心。
秋之花鲜见,果之掉落,光秃秃之枝头,空荡荡之田野,是“象”,而撞击诗人敏感之心,“意”也就自然而然生发。“象”与“意”碰撞而出“意象”,又以“意”择“象”,产生兴寄之“意象”,“秋”是最具冲击之“象”,“悲”是最具渗入人情、引发共鸣之“意”。所以,历代诗人常“悲秋”。
何况,失意之人,失意之心,总需有所兴寄。于是乎,悲秋,实则托物而言己心。

3,秋,属于一切生灵,所有的人。
更多人感受到“身寒”而加衣。
有些人感受到“身心都寒”而无从文字表达。
一些人感受到“身心俱寒”而形之于文字。

就好像美食家善于品味味蕾之差异、独特,且表达之,甚或著书立说。
就好像谁的心里都有苦,有的体会细微,有的体会到了却不善言辞。

诗人,就在“敏感”,事物之细微变化,变化之逗引心里之“潜情”,且书之于文字,所以,春是桃花是春情勃发春心荡漾,夏是狂热狂野狂暴如暴风雨,秋之萧瑟枯萎四野焦黄而缺乏生命之勃发,冬是白茫茫一片银装素裹红梅一心……

诗人于秋,敏感之心品味之,体悟之,行之于篇章,且人心自古多悲情,于是“悲秋”不仅写自己,也引发人心――包括感悟到而不善表达的心――共鸣。秋,愁,柳永,晚年之易安居士尤为细腻、深刻!而豪放如东坡、稼轩者,则少悲秋之声。

4,诗人所以孤独,因为其敏感之心,不是常备常人所具备、认同,且多不被赞赏。
墨客雅士多幽趣,文人骚客多悲情。

诗人孤独之心,也多独处或热闹之处静思。
诗人独特之趣,也多特别之味为常人不解。
诗人悲秋之篇,多后人传颂而流传后世。

5,诗人悲秋,在于诗人敏感之心。诗人何止敏感于自然万物之变,也敏感于人生冷暖之变,时代兴替之变。诗人“悲秋”,也借“悲秋”悲人生冷暖、得失际遇,悲时世之兴衰。
诗人写悲秋基于“变”,也不仅仅写“变”,还写于“变”而悟出之“平衡”。
诗人“悲秋”,写“变”,写“变”之平衡。

2018/10/8      10:10
广东海丰竹林居

唐风宋月 发表于 2018-10-15 20:27:39

敏感之心,撰写“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诗人为什么悲秋 文/唐风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