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苏维埃时期的"集体农场"
海陆丰苏维埃时期的"集体农场"罗晓梅 戴镜兵
据史料记载,1928年初,海丰县苏维埃政府为了养成农民的合作精神,决定安排时任苏维埃裁判委员的陈桂招,回家乡麻竹搞"集体农场"的试验活动。陈桂招,黄羌麻竹人,早在1923年就与宋耀南一起,响应彭湃同志的号召,在麻竹兴起了农民运动大潮。二次东征前,麻竹的农军就敢与地主武装对着干,并且把个座落在山旮旯里的麻竹村打出了个"麻竹省"的雅称。
麻竹村由七个小村落组成,每一个小村落就是一大姓氏的家园。由于山路崎岖,信息不通,田少山多,致使麻竹村民相对贫穷,七个小村落中,没有地主,更没有豪绅。村民大部分都是佃农,屋前的耕地,山中的树木,虽然离他们很近,然而,那都是地主老财们的。
海丰县苏维埃政权成立后,麻竹村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分田地的运动,一直受地主老财盘剥的佃农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田园。麻竹村成了共产党的堡垒村,海丰县苏维埃政府选在此地作为"集体农场"的试验地是有充分理由的。
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陈桂招,在麻竹民众中,具有极高的威望。他受命回家乡后,首先就召集当地的农会干部开会,把上级的指示精神充分贯彻到每位基层干部的身上,听取基层干部的意见,高度统一干部的思想,成立以宋家贤为组长的"集体农场"领导小组。接着,由宋家贤召集会议。会议选在上寨仔村召开,全村七个小村落所有户主参加了会议,陈桂招也亲临会场指导。大会上,宋家贤对大家说:"我们麻竹村要合成一个'大家',大家共同耕作,办大食堂,一起吃饭,各家各户的粮食和猪牛都要归公,今天在这里征求大家的意见,大家都可以表达意见,要不要合"?宋家贤的话音刚落,会场发出了唧唧喳喳的议论声,有人说好,有人说随大家的意见,还有一些家中较宽裕的闭嘴不言。
经过短时间的讨论后,宋家贤跟几位农民协会的领导拿着全村户主的花名册,逐个进行过问,如果同意"合"的,就在户主姓名后面写上"好"字,如果说随大家意见的,就在户主姓名后面写上"黏"字。经过逐个表态,全村七个小村落没有人反对,于是,"共耕社"很快就组建成功了。
麻竹七个小村落分别是石陂下、猫公角、上寨仔、蛇形、坑背、田心和黄塘水。如今这七个小村落组成一个"共耕社",每个小村落组成一个小组,每组开设一个食堂,各户的粮食及家禽全部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使用。罗娘火就是当时食堂的总负责人,各组所需粮食及其他物资由他统一调配。
每个组设有耕田队、牧牛队,托儿所、食堂等小组。青壮年负责田间耕作,少年负责放牛,还在村中选出几位比较细心的妇女带孩子,"公厅"成了各组的"托儿所"和幼儿园。食堂也是从各组选出的能干妇女担任的,每餐开饭时间是有规定的,大家聚在一起,各自吃着分配到的份量,边吃边讨论着社会上的各种见闻,整个食堂的饭厅总是热闹非凡的。
每天拂晓,罗星敲打着竹筒,高声呼唤:"天亮了,大家起床啰,开工了"!那响亮的嗓音穿透各家各户紧闭的门窗,人们纷纷起床,洗漱完毕后带上工具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放牛组的少年们也会在晨曦时把所有的牛赶到荒山野外,然后,孩子们会在山边玩耍着各种喜爱的游戏。
"集体农场"组建不久就迎来了春耕,各组把小块的田整合成大块,把田坣锄去,这样不但增加了耕作面积,而且有益劳作效果。以前春耕都是各自为战,如今大家共同劳动,田间多了生气,大家一边劳动一边说说笑笑,日子飞快地从麻竹民众的身边滑过。
当春耕进行到一半时,国民党重兵开始进剿海陆丰大地,麻竹村民再也没办法进行集体劳动了,为了把剩下的秧苗播种好,各组纷纷把任务分派到各户去完成。形势越来越严重,麻竹"集体农场"的领导人毅然决定,把村中剩下的稻谷全部磨成米,然后分散藏在大山各处,以防敌人进攻时毁掉粮食。
不过食堂依然进行着,全村人照样一起备战一起吃饭。为了迎击敌人的进犯,麻竹实行全民皆兵。青壮年提枪上山迎敌,妇女老人帮忙制造火药。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在与敌作战的过程中,麻竹村牺牲了不少人。拂晓叫村民起床的罗星牺牲了,牧牛队长罗乃宽再也不能带着少年上山放牛了。
后来,麻竹青壮年纷纷逃离家乡,敌人进村后,对麻竹这座共产党的堡垒村实行了抢、杀、烧的政策,麻竹"集体农场"最终在国民党的摧残下"散伙"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