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の《舊相片深懷念》
本帖最后由 关智敏 于 2012-3-25 15:08 编辑作者:滨海晨风
在網上見到一位網友發了很多關於汕尾海陸豐的史照。
雖然個人沒有出生在早年,但看到這些照片頗有感覺,很懷舊的一面…甚是說不出的感覺:)
於此轉載過來跟大家分享——海豐史照。
1948年,广东汕尾,喂养孩子的妇女。
1962年,广东汕尾,准备出海捕鱼的渔民。
1949年,广东海丰鲘门,渔民拉帆启航。
1948年,广东汕尾,买菜回家的男人。
1948年,广东汕尾,满脸沧桑的老人。
1948年,广东汕尾的海边人家。
1948年,广东汕尾,劳累之余倚墙休息的挑夫。
1948年,广东汕尾的水上人家。
1948年,广东汕尾,药材市场的药摊和药贩。
1949年,广东海丰,造船工人在海边造船。
http://bbs.swsm.net/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关智敏的微博
1948年,广东汕尾,在河边送水的妇女。
1988年,发扬中华儿女**精神,继承老区人民光荣传统,是海丰各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革以后,红宫、红场修复一新,对外开放,成为学校**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图为陶河镇雅卿小学的少先队在红场参观,接受教育。
渔船回港时,一般停在港湾,很少直接靠岸。渔民出入,要靠小船划渡服务。图为划渡的小船,将有渔民出海捕鱼。
在农业学大寨中,海丰县群众掀起学习高潮,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地方群众都在认真学大寨、学政治、学时事。图为几位等待归帆的青年渔女在学习。
这是一位为赴婚庆身着盛装的渔女。她身穿虾红绸衣、头梳大发髻、头插银钗、佩带手镯、项链,衣服的钮扣也是银制品,银光闪闪,举手投足间,叮当作响,展现着独特的风采。解放前,海丰渔女喜欢穿深色剪上衣,黑白长裤,生活在船上。解放后迁居陆地生活,特色的穿着也悄悄消失。
1978年,解放前,汕尾和马宫中海、深海的渔民,多生活在船上,渔女穿着特色服饰。后来,他们迁居陆地,服饰也渐渐改变,和当地居民没有多大区别。图为汕尾的一对孪生姐妹穿着传统服装在织网,是难得的瞬间捕捉。
60年代,蒋圞介圞石为反攻大圞陆,派遣多批敌务潜回大圞陆搞破圞坏。位于海边防妈祖宫南湖村的陈秀圞英,常于夜里带领妇女,巡逻放哨,查巡站岗,是县里对敌斗圞争先进分圞子。
1980年,海丰县是农运大王彭湃的家乡和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圞权的诞生地。赤山是彭湃发动农圞民,开展运动的先驱地,有众多的农运会员。至80年代,李思贤是当年参加农圞民圞运动骨干中唯一健在的一位。图为他在“得趣书室”为县剧团学圞员讲彭湃烈士的故事。
这是一棵生长在遮浪滨海一个村旁的大树,因长年受大风吹压,为了生存,适应环境,它横生起来,年复一年,越长越大,形成奇姿。树上可坐人,树下也可放牛。细细思量,古树奇姿给我们展现出一股强大的生命力。
1977年,联安坡坪是海丰县的粮产区之一。在农业学大寨中是县学大寨和先进文化单位。当时,粮食连年增产,生产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图为夏收时节,丰收的农民怀着喜悦的心情,满载金谷向国家交售公余粮。
广东海丰五坡岭方饭亭旧照。北京文天祥祠博物馆存。方饭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为纪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此地被俘而建。
1974年,广东海丰,渔家女回港。
1974年,广东海丰,补网的渔家姑娘。
1975年,上世纪70年代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发扬“苦干、巧干”的精神,兴修一宗宗水利工程,促进农业生产的大干快上。图为水利工地上的工人正在你追我赶地搬运泥土。
1976年,在上世纪70年代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陶河是个先进地区,该地通过兴修水利工程,大大促进农业生产增产增收,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图为广大干部群众在水利工地上劳动。
随着农业学大寨的普及、深入,围海造田热火朝天开展。海丰也继海南屯昌之后被评为第二个广圞东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县,参加“全国农业展览馆”的展出。图为红草公圞社围海造田的场面。(航拍)
随着农业学大寨的普及、深入,围海造田热火朝天开展。海丰也继海南屯昌之后被评为第二个广东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县,参加“全国农业展览馆”的展出。图为红草公社围海造田的场面。(航拍)
1975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田墘南联在“愚公移山”精神感召下,土法上马,因陋就简,用独轮板车运石料围海造田,每一只独轮板车,可载四、五百斤石料,顶上几个人肩抬,省时省力,大力加快了围海造田的速度。
1978年,鹅埠西南大队有丰富的种植菠萝经验,当地盛产菠萝。图为当地群众在菠萝山上收获菠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