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汕尾农村彩礼的问题
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中,结婚生子是一个男人一生最大的事。至于上学、事业、梦想、爱情、思想、幸福等等都是可有可无的,但结婚必须有,孩子必须有。能不能结婚是一个男孩子再加上他们全家人最大的面子。而且父母一生的梦想和自我价值感早就被扼杀掉了,自然就把所有的希望、所有的情感、所有的尊严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也会把所有资源用到儿子一生“最大最重要”的事情上,即使儿子并不想要。
河南农村且刚刚经历过弟弟结婚全过程的过来回答一下。看了上面好多批计划生育重男轻女的,真心觉得都没答到点子上。其实重男轻女什么的并不是农村彩礼高的主要原因,穷才是根本!自私的人性才是起源!我们这儿彩礼跟贫富程度成反比。越偏越穷的村子彩礼越高,越便利越发达的彩礼越低。我们村里姑娘彩礼最高的30万,小伙子给彩礼最多的10万(间接表明我们村经济相对其他村还可以)。
你们以为农村彩礼都是给女方父母了吗?并不是!那笔钱都是姑娘的私房钱,以及小两口的家庭发展基金。现在我们村的姑娘都是收了彩礼自己存起来,父母一分也碰不到。置办嫁妆什么的都是姑娘自己挑选好,然后实报实销,父母就是个跑腿的。那为啥还要彩礼?因为农村穷!还有这一代年轻人自私!
农村经济来源单一,除了种田就是打工,收入都很有限,寻常家庭很难负担得起买房买车等大额消费。想住好房子就只有抓住结婚这个时机,开口叫男方家里置办。农村家庭为了面子为了儿子只能咬牙苦撑,于是想方设法掏干老底四处举债也要把这个事情办圆满。姑娘带着彩礼嫁过去,把空调、电暖、现代家具一起置办起来后,往往还有剩余,小两口再拿着那笔钱慢慢花。至于欠款什么的,那都是老两口的事情。
第一个这么干的姑娘绝对是个聪明人。她什么事不做只是叫她父母出面提了几个要求就得到了这一切,在相对贫困的农村过上了城里人才有的小康生活。而她的父母虽然身负骂名(实际上大家也都不骂,因为大家也都这么干),但为了女儿的幸福也都愿意这么干。其他姑娘一看这也行?于是纷纷效仿。风气一旦开始就再也收不回来了。可怜的是那些背锅的农村父母。他们不会上网无法发声,没有人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问问那些十几年前被人工选择性别流掉的女婴,再问为什么这么贵。问问那些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再问为什么这么贵。问问那些靠卖姐姐妹妹娶了媳妇的男人,再问为什么这么贵。即使城市,未婚女性承受的舆论压力也远大于男性,普遍价值观把婚姻看做女人的意义,否则为何剩女一说大行其道,而剩男少有人提,男人似乎只要有钱,年轻妹子随便挑,年龄不是问题,能挣到钱就不怕单身。
如果把目光集中在女人的性别价值生育价值自然忽视了她做为人的价值,那么卖女儿卖的是人吗?是作为保姆的劳动力,作为充气娃娃的有色服务,是传宗接代的生育机。两性的不平衡不可能只有其中一方受害,反作用力一定会投射到另一性别上。唯有女性地位高,和男人一样享有社会资源,承担社会责任,获得社会认可,才能尽可能避免。个人以为问题根子还是在重男轻女上,看似女儿值钱,其实就是物化女性。一种,越穷越好面子,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倒不是全部为了多捞点彩礼钱,还有原因是怕人瞧不起,凭什么隔壁邻居家嫁姑娘,彩礼钱多少,咱们家要少了,不是被人瞧不起吗,姑娘又不比她差,给得少了,就是瞧不起我们,瞧不起我们家姑娘,也会被亲戚笑话。第二种,越没文化越好面子,参看福建江浙,挑一担钱娶亲之类。总之,还是希望得到尊重,无论是现在是很穷的或者是乍富的。而就我所知所闻所见,这种情况应该是越来越少,虽然还是很多,基数太大,年轻人外出打工,接触新的文化,认识异地的恋人,结婚生子,要彩礼好面子的家长已经管不了千里之外那么远。姑娘们的意识也会逐渐改变,从小没读什么书,辛苦打工几年的钱,都给了家里盖房供后面的弟弟妹妹读书娶老婆,已经为家里付出了很多,到了追求自己幸福的时候了。一切都会变好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