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视角 发表于 2019-5-1 11:56:52

反思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我们年年在纪念,但五四运动最深刻的价值是什么呢?那就是五四前后多大师。
那个时候,国家内忧外患,积贫积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恶劣环境里,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产生了:不论是在政治界、军事界、经济界,还是从科学界、艺术界、文学界,等等,都产生了一大批巨人。这批巨人,不仅对中国、而且对整个世界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是一个学习文学的,所以,对文学就格外关注。从文学上讲,这时期的文学,无论是从文学流派的数量、文学风格的多样化、创作家的风起云涌还是从那时文学作品的广度和深度上讲,都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这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
第一,从大的环境讲,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知识界冲破一切传统束缚,整个社会观念为之一新,思想异常活跃。这就为“大师”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二,学者勤奋、谦虚。像梁启超这样学贯中西、名满天下的学者,病入膏肓还念念不忘讲坛,念念不忘读书,可想其平时勤奋程度。同时,当时的许多学者甚至是著名学者,都十分谦虚,他们之间相互学习,有的教授甚至象学生一样到课堂去听其他教授(譬如上文中提到的陈寅恪)讲课,精神实在令人敬佩。这也为“大师”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三,高等学府用人又不为“名利”所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作为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却能聘请只有“中学学历”的梁漱溟、华罗庚们讲课、当教授,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移风易俗”的创始惊人之举。而梁漱溟、华罗庚们也不为“学历”所累,就象华罗庚就读剑桥大学时,为了学问,为了多学知识,宁愿不读博士学位而做访问者,精神的确难能可贵!
第四,学术界不因为“人情”而“苟同”学问,也不因为学术观点不同而影响“人情”。譬如刘师培、崔适这一对“冤家”,在讲台上,也就是在学术上,两人“针尖对麦芒”,从不“手下留情”;但在生活中,相互之间却“恭敬客气”、“ 鞠躬作揖不已”。熊十力与废名(即冯文炳)也是这样。为了佛学上的不同观点,两人经常争吵、甚至为之打架。据熟悉他们的人回忆说:当时,熊十力不敌废名,被叉出门外,但仍然“边逃边骂”。 不过,几天以后,两人相聚,又谈笑风生,和好如初。
也许我们今天纪念五四运动,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不要在让当今社会缺少名家、没有大师。

劳工时评 发表于 2019-5-1 18:05:12

现在的社会太浮躁了,还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研究学问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反思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