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的汕尾教育风气
浮躁之风让教学失常教育关涉人的未来,任重道远,不能因为有困难就可以背离基本常识。基础教育一直遭遇各种困境,但解决问题的阻力变得越来越大。此中原因,固然在于社会开放后人们能公开主张争取个人利益,另一面,也和社会不良风气有关。浮躁和急功近利纠缠在一起,酿成校园的浮躁之风。在汕尾一些学校,看到的,经不起想,听到的,经不起问。比如,一些学校宣传推行“高效课堂”,既然“高效”了,那就意味着可以少上些课了,然而教室课表上主要学科的课时,竟然大大超过部颁标准,简直自打耳光。又有学校大张旗鼓地组织学生“夜间步行活动”,请来媒体大事报道,轰动一时;但让老师们不能理解的是:校长悄悄下令把每周体育课减去了一节。
关于校园阅读,令人疑惑,为什么需要特定的一天进行“阅读推广”?学校本就是读书场所,学生应当每天读书,每天阅读。而不是做做样子后继续做试题卷子。学校如此热衷作秀,就不能不上升到职业廉耻高度加以评判了。一所学校,能把无教育价值、甚至反常识的事在形式过程上做到极致,以如此的坚毅去从事低智商活动,这种示范,对中小学生思维的伤害很可能是终生的。
因为浮躁,往往无视常识也不讲逻辑多次看到这样的“经验介绍”:某个学生“月考名次落后,年级组和班主任及时与家长沟通”,——什么叫“月考”?为什么要排“名次”?学生某门课成绩有浮动,是不是非得去寻根究底?学生本人有没有思考能力?找家长“沟通”的作用是什么?如果学生学习有问题就通知家长,那么学校和教师的职责又是什么?这些白纸黑字的“经验介绍”会留存史册的,未来的教育史家会在安静的时代阅读今人留下的教育事迹,他们会比我们有智慧。我们不能再留下笑料了。
如果一种不良现象长期得不到纠正,那一定是有利益群体在固守,他们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解说、推诿,转移注意力。比如,在传播技术发达、获取信息便捷的现今,一名教师的学习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方便,可是,每年汕尾各地外出学习和引来专家讲学的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时髦。
而中小学的“检查”、“验收”、“评比”多到不胜其烦,学校疲于应付,难得有一周安静;一些教师也受浮躁之风影响,热衷表演,课堂喧闹如集市。有人认为,这些“验收”“评比”和“赛课”“对学校工作是一种推动和促进”,这种解释潜含的意思,是不是认为学校懒惰教师无能,如果不找点事整一下就会犯贱?
浮躁之风,或出于落后的政绩观,或在于违背常识的盲从。浮躁之风盛行,是因为有人从中得到好处,而更多想获得好处的人们自觉地推动并发展这种浮躁。这类怪象,经不起理性思考,如果能在教育内部提出来反思讨论,其怪自败。
学生身体素质那么差,可以考虑每周一次军训,把身体素质提高起来!而且,还能培养组织纪律性!
老师还可以把每周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的名单给教官,让教官重点军训之!
这样子,整个教学氛围就会好转起来了! 深圳好几个名牌私立高中的周考制度是这么安排的——高一高二每周五都要周考,上午两科,下午一科。这就是一天考3科。而全部9门功课,三周就考完了。登记为一次月考成绩。
全程都是按着高考监考的制度来的,一个考场两个老师监考。
高三就没周考了,仍然是月考制度。
如果不是按着这个制度来实施的话,那么周考等于“只学了一半”,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还有害处!而且坏处非常大,大得无法想象,还不如直接取消之!
个别学校教室不够做考场的,可以高一每周五周考,高二每周二周考,但必须是按着他们的手法来操作,只学了一半,绝对只有害处,没有好处! 不公平不公正的评分制度让我觉得廉耻,靠拉关系对其他选手非常不公平,这样能力强者排后,弱者排前。选手们的付出就不甘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