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对待洋节,让它们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不才认为:原则上我们可以接受洋节,但要不是所有洋节都欣然接受,要懂得“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洋节,有很多节日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就不是信奉洋教的人来说,过那些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节日就没有任何意义的,尤其是本来信奉另一种宗教的人。这样的节日让国内某些信奉洋教的国民去过就好,不是信奉洋教的人就别凑这个热闹了。比如圣诞节,这个节日是洋教纪念他们的上帝的,我们不信奉他们的上帝的人,瞎蹦达个啥呢?洗洗睡,明天上班不迟到就是了,迟到要扣钱的。
当然了,国家有法律规定的洋节我们应当过;与国际接轨的洋节已经被我国接受了的国际性节日我们也应当过。比如:元旦、劳动节等等。这些节日既然合法的又不是宗教性的,其意义又是全人类共同接受的,何乐而不过呢?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等等是西方宗教信仰衍生的节日,我们可以发发“拜年”贴,不必要让他们绕进去,因为这些所谓节日带着改变一个人宗教取向和思维的目的性,除非自己愿意靠近或接受之,否则真没必要敞开心扉接受感染。
洋节在我国兴起是带有经济意义的,促进市场营销的意味很重。也就是说,有很多人过所谓的洋节就是图个乐,惯着消费,以此让一些行业得到实惠。炒作这些节日可以增加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消费群体的消费欲望,某种程度和意义上活跃了市场经济。比如炒作所谓的西方情人节能让一些酒店房间生意好了起来;让巧克力金沙零食、玫瑰花等生意多了起来;让成人用品销售更多了……总之,市面上热闹了起来,所有行业都会收到拉动,所以在我国,有人常年炒作所谓的西方情人节,搞得跟过年似的,有赚钱的目的也有满足荷尔蒙的需要,何乐而不为?
不才支持国内一些抵制某些洋节的观点,但不才不打算接受他们对洋节的全盘抵制与否定。我们认为抵制富有文化入侵、宗教欺骗和洗脑的洋节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某些洋节与中华文明传统有交集或者体现的,可以欣然接受。比如母亲节,这个节日就是应当推广接受的节日。因为这个节日的来历和在外国怎么理解都无所谓,然而在中国的含义有敬老、孝道、感恩等文化在里面。不才支持抵制所谓的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愚人节等等洋节,这些节日要么是虚伪节日;要么是宗教节日。所谓的感恩节听起来好像是在感谢感恩什么,但是只要了解这个节日的来源,我们都会知道美国人搞这个节日是非常虚伪的,美国人感恩印第安人的帮助才设立这个节日,但历史上印第安人被美国灭得差不多了。对于印第安人来说,所谓的感恩实际上是恩将仇报,这不是虚伪又是什么呢?愚人节更是离谱,我们要以节日的意义和文化传统导人向善,西方人却把撒谎骗人当成了节日,鼓励亲戚朋友甚至子女们撒谎、欺骗他人,这样的节日不仅仅是虚伪而且恶心!不抵制,留之何用?
不才认为,“吸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话是真理。对待洋节正应当如此,所以不能全盘接受洋节,也不能全盘拒绝,可以利用之,仅此而已。洋节是来赚钱的,否则没有必要接受它们,洋节的意义不及我们中华文明的节日意义之万一,因为洋节在我国存在的空间和用途就只有让人赚钱罢了。理性对待洋节,抵制一部分接纳另一部分,让其为我国经济发展做贡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