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山 发表于 2020-6-20 12:39:15

作者与评委互动是学术研究的好方向

2020年春夏之间,由惠集读书社主办,惠州市作家协会、海丰县陈炯明学术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印象陈炯明”征文落下帷幕。征文得到惠州市、汕尾市两地广大文史爱好者、研究者的热烈反响,征文作品如雪片般纷飞四至,在社会上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举措。

对此,评委们在认真严肃评审之余,也谈谈自己的感想。评委们高屋建瓴的点评,视野开阔,角度独特,妙语连珠,表现出深厚的理论底蕴和深刻的人文使命感,这本身就值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护,也非常有益于大家的创作和研究。相信这对于惠州、汕尾,乃至对广东的文史研究,特别是对陈炯明的研究,将起到促进作用!

有评委说:拜读了全部应征的文章,结合之前读过的一些与陈炯明有关的文章,谈三点想法。

一、关心关注陈炯明的人不少。陈炯明是中国近代史不可绕过的一个人物。尊重历史,首先是正视其存在。唯有正视,方可有客观。陈炯明的是非功过,还远未到盖棺定论时候,时间会吹去沙尘,但也恐抹去真相。当下,研究他,还原他,以其言行察其思想,推究其目的,不失为好办法。因此,需要更多的人来关心关注这个人物。本次征文,应者颇众,令人欣喜。

二、评价历史人物更需平心静气,客观公允。毋庸讳言,陈炯明是一个集毁誉于一身的历史人物。因此,在拜读应征的文章时,我是有自己的喜好的。

1.是堆砌史料的不喜。有的作者并未深入研究陈炯明有关历史,只是从网络上搜索了陈炯明的有关史料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通,就剪贴到自己的文章中,缺乏思考。这样的文章我不喜。

2.是一味歌功颂德的不喜。陈炯明是一个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的言行举止都有因由。但是,同样的,特定的历史背景,必然会局限他的思想。刻意抬高对于客观评价这一历史人物并无益处。

3.是扬此抑彼的不喜。陈炯明与孙中山的矛盾,也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不同道路选择的问题。按陈炯明在孙中山挽联上说的,二人是“公仇私谊”,君子坦荡荡。因此,扬孙未必抑陈;同样的,扬陈未必抑孙。四是触及政治底线的不喜。

个人比较喜欢基于史实基础上的研究性文章。态度平静,史料实而新,观点站得住,这样的文章更客观公允,能启迪思考,我喜欢。

三、市作协和读书会就某一人物或主题组织征文,这种形式很好。因为集中,思考会更加深入,碰撞会更加有力,更能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也有评委说:多数文章堆砌史料的多,发掘新的史料,或在史料中发掘推论新观点的更少,总觉得缺少些新意。个人对此次活动十分赞赏,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来认识了解陈炯明先生,很有现实意义。识古鉴今,言论环境在历史研究中十分重要,何况陈公并未走远!

作者与评委密切联系,互动交流,互相影响,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术发展之路。只要这条路走得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相信学术之路也和经济大道一样,越走越宽广。

也期待惠州与汕尾携手同行,为岭南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在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共创文化新篇章,让文化自信的旗帜高高飘扬起来。

劳工时评 发表于 2020-6-21 15:29:52

很有见地的一篇文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作者与评委互动是学术研究的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