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赤山(三)
壮哉!赤山(三)
黄振雄 戴镜兵
海丰县城四周有十三个约,大小村庄星罗棋布,为什么"二·一四"惨案偏偏发生在赤山约屿仔诸村呢?国民党反动派又干嘛会如此仇视赤山人民呢?
让我们先把镜头拉回到海丰总农会成立前后的赤山约看看,这里究竟发生过什么事情。
1922年5、6月间,彭湃缷掉了海丰教育局长后,决心走上战斗的新征途,投身于伟大的农民运动之中。但是,这是个史无前例的创举,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可想而知。不但很多同志不赞成,而且朋友同学也大都不同意他去农村搞什么实际运动。面对重重阻碍,彭湃并没有因此却步。
1922年6月中旬的一天,彭湃满腔热情走进城郊区赤山约的一个村庄。这时的彭湃抱着"我即贫民"、"我即社会制度的叛逆者"这样的态度,要去同农民多交朋友,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宣传。所以一进村子便主动地和农民打招呼,热情地找农民叙谈。可是,那些饱受官府、地主豪绅压迫和剥削,长年"面朝黄土背朝天"而直不起腰的老实农民,见彭湃头戴白通帽、身穿洁白的学生服,以为他是"官贵"子弟,下乡来收捐收税的官差,因而都远远地避开他。下乡的第一天,彭湃走了两个乡,连找个谈话的农民都难。这一天,彭湃又饿又累,一无所获。
第二天,彭湃一大早又下乡去了,还是来到赤山约,走了几个村庄,遭遇跟昨天一样,还是一无所获。
当天晚上,彭湃睡在床上反复思考:为何农民不愿意和自己接近?为何农民对自己的误会这么深?是否自己帮农民的态度不够好,或者农民根本就是麻木不仁?想来想去,他终于想到问题的主要症结:"一来我对农民所说的话,太过文雅了,好多话农民都是不晓,所以就把许多书面术语翻译做俗语,二来我的面貌身体服装与农民不同,农民受惯了面貌服装不同者的压迫和欺骗,一见我就疑是他的敌人;二者表示阶级不同,格格不入,总不喜欢和我接近。"
彭湃找准了问题的症结之后,便对症下药,彻底改变自己下乡宣传的言谈、外貌服装及宣传方式和宣传地点,并初步订出了一个工作的新计划。
翌日一大早,彭湃换上从他家长工那里借来的农民衫裤和竹笠,来到了龙山脚下,天后宫前的大榕树下。挺立在龙溪河畔的这株大榕树,枝繁叶茂,其浓荫可以覆盖方圆十数丈之宽,是过往行人乘凉歇脚的好去处。这里是县城东南赤山、北笏、赤岸、河口诸约乡民进城买卖必经之十字路口,人来人往,在这里作为宣传,显然是彭湃经过精心考虑的。
上午10点钟左右,进城赶市的农民,有的挑着番薯,有的挑着蔬菜、竹器之类的杂物,从农村各处向大榕树下十字路口走来,到了路口,有的径直进城上市,并不停歇;有的则把担子歇在大榕树下,坐在老榕露出地面的树根上擦汗休息。
彭湃趁赶市农民歇息之机,走过去和他交谈。谈谈年情收入,谈谈生活的痛苦,谈谈贫富之不公,等到乘凉歇脚的农民比较多时,他便改换另一种方式一一站在高处作演说式的宣传。他痛陈农民的种种痛苦,揭露地主恶霸的种种罪恶,指明剥削制度应该废除的道理,并号召农民团结起来,为自身的解放而斗争。
由于彭湃总结了农民开始不愿意接近他的经验教训,改变了服装和说话文雅的毛病,这次大榕树下的宣传,比开始下乡的时候好得多:一是农民不再把他当作官差和收捐佬,畏而远之;二是农民愿意静下心来听他演说,其中还有农民暗自点头赞同。有些农民则不感兴趣,摇头走开的也不少,多数为半信半疑的状态。
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朋友,彭湃怎样别出心裁,弄出什么招数或花样呢?且听下章分解。
(未完待续)
很不错{:5_14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