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形成合力
本帖最后由 心无挂碍 于 2020-7-19 16:02 编辑在大教育观的视野下,学校教育的进步与社会、家庭互动合作进程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家长始终是带着怀疑、不满,甚至是抵触的情绪,站在学校的对立面来指责学校的话,那将很不利于学校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开门办学,让家长参与,让社会关心,这样的学校就不会成为“孤岛”,教育就会逐渐摆脱封闭。
陆丰市大安中学已经形成家校共育,形成合力的局面。大安中学近年来紧紧围绕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形式,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园管理,积极搭建家校沟通交流平台,推动教育教学成绩稳步提升,培育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涌现出一批关心子女成长、支持学校教育教学的好家长。
该校连续三年举办“好家长”表彰活动,表彰在教育子女、家校联系、支持学校工作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家长。感谢他们长期以来对学校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对家庭教育的关心重视。希望通过他们,起到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使其他家长能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更好合力。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主导也就是起到引导作用的那个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能做到的是,一方面将分内之事圆满扎实的完成,:另一方面为愿与孩子一起爬坡的家长指出努力方向。同一个班级,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因此请家长们积极“跟上来”。一年级孩子的学习是艰辛的,这是一个爬坡的过程,一旦上了路,对于您的家庭是一件幸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然要竭尽全力引领,帮助他们,如果再能得到家长的帮助,那孩子是多么幸福。相反,那些得不到父母应有关心的孩子,又是多么可怜。养育养育,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今天——父母责任更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抚养。至于将来——恰是那些现在“跟上来”的家长,将来越可以早些脱手。一旦孩子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家长便可以不用为之操心。
家校合作,共育人才。在当今教育与社会、学校与家庭密不可分的情形下,实现有围墙的学校与开放的社区、生存的家庭之间的联结与链接,是学校教育产生校外效应的必然选择。
新型的家校关系是着眼前瞻育人、高尚育人、理智育人的高度,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人际、家庭和社会和谐环境,也可以让学生在校成长快乐,更可以让学生在家庭成长幸福。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家校积极联动,形成育人合力,能极大地改善学校与家长和社会的关系,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拓展德育渠道,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教育需要合力,不能单打独斗 孤掌难鸣{:5_142:} 普高学的知识都没用,职高学的知识都有用。
上面所讲的整个教学模式,就是现在职高的教学模式呀! 让家长们组成家长团,分批轮班,让他们来学校看早读午读和晚自习,不要再安排班主任做这种事,其最大的作用就是,班主任不会再被骂了,然后家长可能打孩子,比如看自己孩子做得不好,打自己的孩子,或者看到别人欺负自己孩子,就打别人的孩子。
这样子一来,就不会再有校闹了。矛盾就转移出去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