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云 发表于 2020-8-8 11:10:31

靠罚能教好学生吗

本帖最后由 心无挂碍 于 2020-8-8 11:17 编辑

最近,汕尾普通年级由北师大统一出题的期末考试“放榜”了。某个学校的政治老师利用暑假,继续对学生进行惩罚教育:考30分以下抄试卷5遍,30—49分3遍,50—59分2遍,还附上期末考试各班平均分和试卷参考答案,需要罚抄的同学准备一下。平时这样的老师就强迫学生背诵政治,课堂背不了,办公室背,办公室背不了,回家背。而且靠近老师“耳提面授”背诵。这样的老师的“策略”就是跟其他科的老师“抢”时间。棍棒底下出考分。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的统考分数当然就高人一等。但是,这是牺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前提,也是牺牲学生学习其他科目、培养全面发展为前提。

靠罚能教好学生吗?
蒙台梭利在书里提到“儿童好像看起来很弱小,其实他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孩子的内心有一粒精神的种子,在初中以前不容易被成人发觉,因为这粒种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孩子上了初中,那些得到肥沃的土壤、得到浇灌、得到精心照料的精神胚胎开始发展、强大。在这个阶段,成绩好的学生开始展现出不同于一般学生的力量,他们从心底里接纳学习,发自内心地去完善学业。



这种力量大得惊人,它能迅速地拉开巨大差距,使得那些被动学习的孩子开始自卑、认命、甚至自暴自弃。绝大多数老师在这个阶段都会认为学生已经定型,好的就是好,差的就是差。而初中正值孩子青春期,家庭亲子关系容易紧张,特别是谈及学习,所以其实在这个阶段,家长也已放弃希望。殊不知真正的比赛才真正开始。精神的种子被悉心照料的学生,他们浑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有打击不倒的顽强,有消耗不尽的勇气……好好学习是他们的使命所在,只要学不好,他们就吃不香睡不好,必须要学好。


在大学里离开了父母的监管,这样的学生依然存在着。他们与人为善,但却让人感到一种孤独,他们在自己的赛道上拼命的奔跑,他们追求的是比昨天的自己更好。


我曾经的一个学生,大一刚进校就开始大量刷高等数学的习题册,刷英语四六级试题,学习第二外语。任务太多太重,忙得这男孩每天课间还要趴在桌上休息一会儿。他上午大课间的时候会去操场跑步,接着回来吃一个苹果,继续接下来两节课的学习。小伙子不多言辞、目光坚定,情感稳定,自控力、行动力极强,这样的学生在大学里非常多。


总有人强调资源、强调政策、强调父母、强调各种外部因素,强调“有的人一出生就在深圳”。从被清华大学校长点名的云南贫寒学子林万东身上、从如今在工地搬砖的黑龙江状元赵桂宁身上,难道父母们还没有得到一些启示吗?

任何强大的外因,与孩子强大的内在相比,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精神的力量才是迎战挑战、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最大要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靠罚能教好学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