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过多的管理制度
严苛的管理制度“逼疯”老师的力量远远超过管理强势的个别领导。这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逼疯”老师的节奏更多的是来源于过于严苛的管理制度。
先以打卡考勤和教案检查为例。某些学校要求教师一天打四次卡:上午上班下班2次,下午上班下班2次。这可苦了上了年纪的老师,他们总是忘了打卡,或者纠结于到底打了没有。一旦真没有打卡,后果是非常麻烦的,甚至是严重的。如果的确忘了打卡,某些学校会要求老师拿出证明自己在学校上课或办公的证据。
虽然这并不难,但教师本来就忙得连上洗手间也要跑着去,如今又得证明自己的确坐了班,上了课,实在是让人抓狂。如此打卡考勤也害苦了那些想利用下午没课,出去办点急事的老师。
老师的工作本来就是上班和下班的界限没那么清晰,那些下午没课办急事的老师一般都会在下班后把没完成的工作做好的。但如此考勤,他们就必须请事假。如今请事假代价是很大的。请一天事假,就要扣去一月工资的二十分之一。
也许有人认为,这不是很正常吗?严苛在哪?教师的工作上下班的界限不清晰,很多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下班后都会花很多时间备课、批改作业,但是,教师下班后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申请加班费的。老师们为了更好地教学,无私地用休息时间工作,现在偶尔有点急事请个假,还要扣那么多工资,这是典型的不公平和严苛。
近年来不少学校规定50岁以下的老师都必须交纸质教案,甚至要求每一课都要有反思。对于教龄6年以上的成熟教师而言,最好的教案就是将教学简案写在课本上,教学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
所以,几乎所有的纸质教案都是课已经上完了,为了应付检查而补出来的。管理层检查得越严格,补教案的过程就越艰难。有些学校在检查的时候,还在教案本上盖上有时间的章,防止教师以后再用。如果纸质教案真的很重要,对教育教学很有帮助,这样做也就罢了。
问题是,多数纸质教案都是为了应付检查,对教学工作基本没有意义。这样的严苛就是在消耗教师的生命,就是把老师“逼疯”的节奏。
再以教师的病假制度为例。记得多年前,教师因病而休1个月,工资只是象征性地扣一些,是不会影响教师生活的。但是如今,病休1个月,工资要被扣掉80%左右。这太严苛和不近人情了。
首先教师生病大多和工作有关,多为职业病,是工作造成的。再则,生病治疗本来就是一大笔开支(虽有公医证,但很多药都是自费的),工资又雪崩似降低,教师因病致贫的可能性大大超过从前。如今,多数教师也成了病不起的群体,这怎能不让人抓狂,怎能不把人“逼疯”。
多如牛毛的形式主义、甚至过于严苛的管理制度,把老师“逼疯”的制度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些并不是最严峻的问题!
最严峻的应该是家长关系紧张,孩子成绩考不好,家长是会来学校骂老师甚至打老师的。
不要将老师调整为机器人。
“逼疯”老师的节奏更多的是来源于过于严苛的管理制度。 缘来缘去 发表于 2020-8-18 23:44
不要将老师调整为机器人。
“逼疯”老师的节奏更多的是来源于过于严苛的管理制度。
越来越多年轻老师娶不到老婆或者嫁不出去,越来越多老师妻离子散或者夫离子散。
因为,当老师无法养家糊口,不如以后干脆让太监或和尚或尼姑去当老师好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