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要依托“互联网+”,加强对村干部监督
本帖最后由 心无挂碍 于 2020-8-23 10:52 编辑2015年3月,阿里研究院在《“互联网+”研究报告》中对“互联网+”这一理念给出了较为完整的定义:“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体,将一系列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内的新兴科技了理念运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实现相互间不断融合与创新的发展过程。与此同时,中央从国家层面倡导“互联网+”,并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
此外,从2018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得知,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超过8.02亿,上半年新增网民2968万人,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
随着互联网所承载的服务愈来愈多,应用场景将不断被扩大,将其运用到乡村社会管理成为一种趋势,与传统乡村社会管理模式相比,建立在“互联网+”上的乡村社会管理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网络管理参与方式的直接性和互动性、网络管理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和隐匿性、网络管理参与环境的开放性和广泛性、网络管理参与技术的便捷性和廉价性。
因而依托“互联网+”加强村干部监督能遏制乡村腐败,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将惠民政策信息与微信相结合。由于微信操作简单、功能多样、获取信息便利,因而适用人群较多,若地方政府将村民所享受到的惠民政策及相应的资金录入微信,这不仅便于村民查询,信息的公开化还能遏制村干部贪污钱财。黔中GL县依托微信建立了任何人都能查询的“索岭清风”公众号,县委县政府将近年来农户受到的帮扶政策及相应的帮扶资金全部录入“信息查询”这一栏,帮扶信息公开化扩大了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村干部“借机生财”的念头和行为。
第二,打造专门服务于村干部的APP。在一次访谈中,一位村干部理所当然的讲道:“我花了这么大的代价才当上这个村支书,不趁着机会赶快捞回来,到时候会血本无归的”。作为村干部不为民服务,而是一心谋取私利,这是极其不正常的。因而在建设专门服务于村干部的APP中,其信息必须包括一心为公默默无闻或被世人称颂和赞扬的村干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长期宣传榜样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村干部。同时,也要上传有关村干部行为恶劣、违规违纪的内容,通过树立反面典型,对村干部起到警示作用。随时更新有关村干部考核标准和行为准则规范方面的相关信息。
第三,政府部门应给农户制作二维码。二维码可以直接打印在农户门牌号上,村民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家庭基本情况、帮扶政策、惠农资金、合医报销、养老金缴纳和发放等与家人密切相关的民生信息。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和便利性促进了村民对村干部的监督。
第四、地方政府应建立专门服务于村民举报和评论村干部行为的网站。村民参与网络监督不仅便捷、隐匿,而且还具有廉价性。地方政府建立专门用于监督和管理村干部的网站,一方面加大了村民对村干部监督的力度,促使村委会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另一方面,群众监督举报,有效地提高了地方政府管理村干部、净化队伍的能力。依托“互联网+”推进农村政务处理方式向现代转变,不断加强对村干部监督力度,能有效遏制村干部与地方政府相关领导的利益输送,从而减少彼此间的人身依附关系。
利用高技术进行反腐败是一个创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