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一些贫困户存在精神贫困的原因揭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过去一年我国农业发展稳中有进,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取得了良好开局,乡村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的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8年底的1.7%,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但是在繁荣的经济大潮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富裕起来的农村中,矛盾常常表现为一些既低俗又愚昧的“歪风”,例如赌博成风、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这些现象归根结底都是“精神贫困”的外在表现。
因此,精准扶贫工作在解决了贫困人口的物质贫困问题后还应该关注“精神贫困”问题。物质脱贫不是小康,精神富裕也不是小康,只有二者的统一才是真正达到了小康。那么,汕尾市一些贫困户存在精神贫困的原因是什么呢?精神贫困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是传统文化的糟粕遗留。贫困地区普遍是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脱贫致富后精神追求的缺乏和精神生活的空虚,使得农村群众的精神越发贫瘠,以往的文化传统未随着物质富裕一同迭代更新,农村群众的思想进一步被固化。
二是教育的缺失和文化知识的匮乏。由于历史原因,贫困地区教育相对落后,致使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不足,文化水平较低,脱贫致富后,在乡村可供选择的文化娱乐节目却过于稀少。
三是偏重智育的“教育失衡”的结果。自“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学校教育首先注重学生的“智育”,“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立足之地,形成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使得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出现苍白。
四是旧的扶贫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精神贫困。以往我国反贫困的理论和实践,多采用物质和经济层面的外在扶助,忽略了贫困主体精神层面的匮乏,最终导致农村贫困群体只是实现了物质脱贫,实质上精神仍旧“贫困”。
原因还这么多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