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本帖最后由 心无挂碍 于 2020-9-11 09:16 编辑体育的重要性,毛泽东在1917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中,表述得再清楚不过:“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我们现在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实为诸育之基础。正如毛泽东所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无体,无德智也”。现代科学证明,体育运动锻造的是身体,指向的却是精神和意志品质。积极而有规律地参加体育运动的人,除了身形健壮俊朗外,也容易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还有利于培养规则意识、协作精神和进取意志等。
此前,某中学一个班级做体能测试,拉引体向上,20个学生,有2人做了2个以上,1人做了1个,剩余的1个都做不了,甚至握住单杠后坚持不了几秒钟。体育老师说,按照标准,全年级没一个满分,及格的才7个。广州市四所中学的3600名学生,开学前统一集训,每次40分钟操练,总有学生晕倒或受伤去校医院,一天下来,晕倒率达10%。
2018年,我国发布首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5%和65.3%。相比较,美国青少年的近视率约为25%,澳大利亚仅为1.3%,德国一直控制在15%以下。
我们丰衣足食了,好日子却养出了“弱孩子”。“小差眼”“小胖墩”“豆芽菜”越来越多,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玩是孩子的天性,本是无需动员的。因为课业负担过重,虽然国务院规定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不得少于1小时,一些运动项目还被列入了中考。但“玩”变成了“学”,甚至沦为“应试教育”,再加上电子产品的“诱惑”,不仅扼杀了许多孩子运动的兴趣,对学生体质提升也“只能管用一阵子,不能管用一辈子”。
让孩子们每天多玩一会儿,少学一会儿,行不行?前些天,一位父亲因“要求儿子每天户外玩两小时,否则不准写作业”一事,冲上热搜。不少网友赞同其教育方式,也有网友说,“小孩子不知道高考考啥就算了,大人居然也这么不负责任”。后一种观点,极具代表性,也点到了根子上。
高考、中考是指挥棒,考啥就学啥,啥不行就补啥,哪些课的分值大、含金量高,就逼着孩子拼命学哪些课。至于体育,考试过了,就算学过了。体育不受重视,或者说虽受重视却沦为“应试工具”而不是成长必需、人生必需,导致“体育老师”不受重视甚至被歧视。把体育也纳入高考,是个办法,但也极有可能沦为“应试体育”。
更应该做的是,慢慢改变“一白遮百丑”式的招录方式,赋予高校更多招生自主权(当然不是腐败权),让孩子们有更多“阳关道”而不只是分数那座“独木桥”可走。
在中小学教育中,更重要的是打破过度教育、恶性竞争的“剧场效应”。如果有家长、老师、学校,敢让孩子花更多时间在操场上,而不是题海中,能让孩子们身体倍儿棒,即使考试成绩低几分,也能得到普遍的理解和支持,能有更多“跟随者”,那么,大家都考得“差一些”,但好身体为人生长跑积蓄了力量,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健康第一,其他第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