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发展不快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本帖最后由 心无挂碍 于 2020-10-13 10:01 编辑汕尾这个城市的核心问题是:改革开放40年了,发展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汕尾国土面积是深圳的2.7倍,人口是深圳的1/4,而经济实力比较弱,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含深汕特别合作区)951亿元,仅仅是深圳的25分之一,大约相当于深圳一个新建的偏远的光明区的总量(921亿),和惠州比,惠州4103亿,是汕尾的4倍多,而人口仅比汕尾多100万,一个大亚湾区GDP就有686亿,大约是汕尾的3/4。
从人均GDP看,深圳193338元,将近3万美元,惠州86300元,1.25万美元,汕尾31180元,4500多美元,是深圳的1/7,惠州的1/3,也是全国人均9000多美元的1/2。
汕尾的发展问题有自己的原因,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广东特有的市场化、集中式发展模式,所谓广东珠三角“灯下黑”现象在汕尾也看得很清楚,这与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中的行政导向及国有经济较强、发展比较均衡的模式有很大差别。有这样的说法:长三角是一个省,珠三角是一个市。
我们来看2018年上海周边100多公里外那些城市的GDP:苏州18597亿,无锡11438亿,宁波10745亿,南通8427亿,常州7050亿,绍兴5417亿,嘉兴4872亿,湖州2719亿,最少的舟山也有1316亿。与此同时,深港穗三大城市周边那些城市(有些都不到100公里):佛山9936亿,东莞8279亿,惠州4103亿,中山3633亿,珠海2915亿,江门2900亿,肇庆2200亿,清远1565亿,河源1006亿,汕尾951亿。相比之下,珠三角(大湾区)城市之间GDP的落差要比长三角城市之间的落差要大得多。
汕尾受广东市场化、集中式发展模式的影响,40年来经济要素集聚能力很弱,难以形成一个长期、深度、大体量、高品质的工业化过程,特别是大型工业项目的落地和带动效应不足,民营经济也缺乏做大的条件和机制。汕尾的规上工业企业数全省最少,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不足百分之一,产业结构总体处于中低端,创新引领能力不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存在很大障碍。与邻近的惠州大亚湾比,由于壳牌石化、比亚迪等大型工业进入,极大地提升了大亚湾的产业动能,今年石化产业已经成为全国第一,生产制造业、汽车加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等竞相成长,大量新型产业在不断进入,去年GDP增速18.3%,名列全省前茅。
工业化、产业化不足导致汕尾城市化水平相对偏低,中心城区首位度、人口吸引力不足。相比之下,大亚湾多年来依托大工业的发展,努力推进城市化,吸引大量深圳人买房置业,相应地发展了商业、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城市化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所以,对于汕尾来讲,最重要的事仍然是40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汕尾要清醒地意识到,当前出现了一个非常关键而重要的历史机遇,未来要解决自己的发展问题,就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个重大机遇,改变广东传统发展模式对汕尾的钳制,在珠三角外围地区形成战略突破,这个机遇就是深汕特别合作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