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洗心 发表于 2020-11-20 11:09:50

以科学普及为载体,以移风易俗为目标,双向互动推进汕尾文明城市发展

本帖最后由 心无挂碍 于 2020-11-20 11:12 编辑


  科学进步是人类文明史的规律,移风易俗是时代的呼唤。无论是牛顿的万有引力,还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曾为产业革命奠基。同样,只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直接成为推动社会变革、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思想动力。



现实在呼唤,只有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并实现与自然科学普及相结合,才可能实现理想的恪守,信念的坚定,才能加快振兴、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同样,风俗习惯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风俗习惯是一种社会现象,加之地域特点、历史积累、外部环境的影响,其社会特质也一定发展着变化着。西汉经学家刘向普有言:“世并则世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易”。变是一定的,时代特色是基本要求,舍此就没有社会进步,就会阻滞城市的发展。试想,农民上楼了,但还要找块绿地变菜畦,还要在楼道缓步台上砌鸡窝,还要在树下拴驴车,这就不合时宜。当然,移风易俗不能丧失民族自信,不能没有城市自我。



  科学与民俗之间区别在哪?科学讲理性,讲实证、讲事实。民俗是一个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民间生活的价值系统。民俗实际上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的居民的民间生活样式。是人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个产物。不同地域、地区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有许多民俗是非理性的。它解决一个终极关怀问题。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道德行为的最后的支撑。比如说民间信仰中蕴涵的敬畏导致百姓在民间生活中有些事情就不敢做、不能做。


  科普在文化多元这个情势下,怎么来提高市民科学文明素质?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首先说有所不为,因为有些民俗是民族符号,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标识,是民族凝聚的纽带,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民俗我们都能去易,民族的文化精华需要传承。


那我们科普工作在移风易俗方面应该移什么?在文化多元的情势下,科普工作对涉及个体生命安全、生命尊严、个体健康的习俗要科学引导。让芸芸众生以科学态度对待肉体生命。对那些弊大于利的民风民俗一定要用科学的武器坚决破除。


  科学普及和移风易俗是常提常新的老话题,只有提高认识,改变作风,不断进取,才能破陋习、树新风、促和谐,使正义之气直上云天,推动汕尾全面接轨深圳,全力融入双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科学普及为载体,以移风易俗为目标,双向互动推进汕尾文明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