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件文物组团归来
11月18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今年1月以来,国家文物局与外交、海关等部门紧密合作,在我驻英国使馆大力支持下,近期成功将流失英国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追索回国。漫漫追索从未止步
这批文物历经了漫漫追索。
1995年2月,英国警方向我驻英使馆通报,在侦破一起国际文物犯罪案件过程中发现疑似中国文物,国家文物局初步鉴定为我国禁止出境文物。当年3月,英国警方实施行动,截获扣押嫌疑人运抵英国的大量文物。国家文物局派员鉴定,确认为走私中国文物。
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多部门共同组成的“追索英警方查扣走私中国文物工作小组”展开行动。1998年2月,该案两名主要嫌疑人与国家文物局签署归还文物协议书,5月,3000余件返还文物运回北京;8月,该案另一名嫌疑人归还7件文物。但该案中一名文物购买人拒绝参与协商谈判,涉案文物一直被英国警方扣押。
我国始终没有放弃追索。今年1月,伦敦大都会警察局联系我驻英使馆,告知因购买人去向不明,且扣押时间超过追诉期,该批涉案文物被界定为无主物,主动提出希望将该批文物归还中国政府。国家文物局立即组织重启追索机制,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以下简称“1970年公约”),向英方发出追索函,代表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返还要求。7月29日,经过现场清点,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追索文物共68件,伦敦大都会警察局同意全部归还。
10月20日,文物搭乘航班安全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连夜完成文物查验并点交入库。专家开展实物鉴定,68件文物中,暂定二级文物3组13件、三级文物30件、一般文物25件,质地包括瓷器、陶器、石器等,时间跨度大,地域分布广。整体来看,文物器型较为丰富,品相较好,精品较多,一些文物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这是中英两国近年来在文物追索返还领域取得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关强说。
文物追讨力度加大
今年时值“1970年公约”通过5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纪念活动。国家文物局在官方网站开设专题网页,在线展示此次追索回国的文物以及追索过程,献上文物回归后的“首秀”,也借此庆祝公约通过50周年。
从1949年至今,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保护力度、文物追讨力度持续加大,成功促成10余批次500多件(套)流失文物返还。
去年3月23日,在中意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中意双方代表交换关于796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去年9月17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开展,展品中包括《伯远帖》、圆明园青铜虎鎣、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珍贵回归文物,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成功追讨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案例,往往历时多年,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珍爱文化、坚定不移、锲而不舍的决心和意志。
国际规则不断完善
关强指出,流失文物追索不仅牵涉极其复杂的法律难题,还往往涉及民族情感和国际关系,是需要一代代人不懈努力的系统工程,是公认的世界难题。
20多年来,中国致力于文物返还领域国际规则改革与完善的正义事业,推动国际规则向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演进。我国积极推动“1970年公约”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的推广、改革与完善,并与23个国家就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签署双边协议,建立彰显中国特色的国际合作机制;主导制定反映文物流失国诉求的《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为改革和完善文物返还国际秩序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关强说,随着“非法流失文物应返还原属国”“打击文物非法贩运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等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与支持,诸多国家加入了 “1970年公约”,各国开展追索返还合作有了更广阔空间。可以说,中英两国近年来在文物追索返还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国际法律规则与秩序发展的必然结果。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