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无所求 发表于 2021-4-5 21:14:12

近视也是病 早防早治是关键

(记者乔业琼)日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联合人民网·人民健康和康弘药业集团共同启动了高度近视/病理性近视调研暨近视防控科普公益健康跑活动。活动发起方之一的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在近日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高度近视人口已达7000万左右,这部分人是眼盲的高危人群,而高度近视人群中有不少人对“早防早控早治”了解甚少,有些甚至拖到逼近眼盲风险了才选择治疗。

高度近视离病理性近视和眼盲有多远?

什么是高度近视?高度近视离病理性近视和眼盲有多远?周行涛说,医学上,一般把近视度数大于600度的屈光不正叫高度近视。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眼轴不断被拉长,视网膜和脉络膜可发生变薄等异常。眼底出现病理性改变即病理性近视,容易出现眼底萎缩、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等情况,且预后不容乐观,严重的病理性近视还会导致失明,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虽然不是所有的高度近视都会发展成病理性近视,但高度近视却是导致病理性近视的显著因素,且目前病理性近视是我国第二大致盲原因,加之有些高度近视度数达到1800度以上,基本看不清远处物体,与眼盲几乎无异。

“2005年,我接诊过一家三姐弟都患有高度近视,当时三人都40多岁,近视度数都超过1200度,大姐和三妹因为眼底出现病理性病变视力较差,二弟稍微好一点。”据周行涛回忆,经提醒,三姐弟积极关注自己眼病进程。在之后的随访中,三妹的视网膜病变加重,最后出现裂孔,幸亏干预及时,视力受损减到最小。2020年,大姐出现白内障,经过及时手术治疗,视力有所好转。“如果没有定期观察和干预,三姐弟从高度近视到病理性近视再到视力严重受损,病情或会更加严重,也不可能做到尽早治疗。”周行涛说。

被人忽略的“可预防的盲” 不同年龄段都有安全有效的诊疗办法

随着近视人口的增多,人们对近视不再陌生,很多人也不把近视当作一种疾病来对待。而高度近视人群更是因为认知不足,直到眼底出现明显病变导致视力缺失甚至失明后,才想到就医。“无论是近视、高度近视,还是病理性近视,都可导致视觉受损,虽然程度不同,但对群众的健康和生活都有影响。”周行涛呼吁要把近视作为可防可控可治的典型疾病,从生活方式到慢病管理,实实在在抓好防治,尤其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的并发症,是“可预防的盲”,要提高对这种疾病的重视程度,减少致盲比率。

在提高对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的认知之余,周行涛也表示,眼科技术发展很快,当前对于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的防、控、治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对于不同年龄段的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都有安全有效的诊疗措施。

——针对儿童、青少年,多采用防控手段。高度近视大部分有遗传因素,如家族史有高度近视的,建议家长务必在孩子3-6岁就进行验光等检测,个别甚至在3岁之前也可以验光和检测眼底。

——针对成年人高度近视,包括青壮年期高度近视患者,建议采取防治结合的办法,主要是防范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也可采取手术手段,同时定期检测周边视网膜的变性或裂孔等,减少病变几率。

——针对中老年患者高度近视,主要是积极干预,以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为主。周行涛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位78岁的老人,两眼度数在2000度左右,白内障已多年,基本和眼盲差不多,老人误以为既然度数高且眼底不好,那么白内障手术也不会有好效果。事实上,该老人在治疗之后,两眼度数降到了300度,视力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每半年做一次检验 用跑步呼吁广泛关注

“对于高度近视患者,一定要保持好半年至少做一次检验的习惯,这样能随时侦测眼底病变的情况。”周行涛介绍,一般的眼科都配有裂隙灯和眼底镜,做基础的眼底检查很方便。而对于普通近视患者,周行涛建议要避免高强度、高频近距离用眼行为,特别是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普通近视患者要积极参加户外活动、注意休息、平衡饮食、合理营养,要经常注意视力变化,如果眼部出现异常现象,请一定及时就医。

为提高公众对高度近视的认知,日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联合人民网·人民健康和康弘药业集团共同启动了高度近视/病理性近视调研暨近视防控科普宣传公益健康跑活动。“2018年近视防治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开展眼健康相关的科普、防治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康弘药业在这方面投入很多力量,值得肯定。”周行涛说,在调研的同时加入公益宣传健康跑活动,目的是进一步唤起全社会对于高度近视的关注,倡导以跑步为载体,从医生队伍出发,推广到患者,再到全社会,最终达到保障眼健康工作的目的,从视觉健康出发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来源:人民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近视也是病 早防早治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