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来缘去 发表于 2021-5-1 11:56:20

民俗文化的是与非

本帖最后由 缘来缘去 于 2021-5-1 11:59 编辑

                                  民俗文化的是与非
         ——探讨中华传统文化,构建时代生态文明(3)
                              陈治赠   2021年5月1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历尽磨难,华夏文明曾经屡遭浩刼,伟大祖国何以能百折不挠,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全在于中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不可撼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越来清晰,越来越明确,越来越紧迫。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作出了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在2035年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英明决策。 地方各级党政纷纷作出了部署。蓝图绘就,如何具体实施,将蓝图变为现实?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使命艰巨。
       使命之艰巨,集中体现于:如何化解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鱼目混珠的新兴文化弯道超车所发生的矛盾。
       鸦片战争失败,国耻接踵而至,战火连绵不断,锦绣河山百孔千疮。是清政权腐败无能,还是中国人麻木不仁?是救亡图存,还是启蒙重生?一时众说纷纭,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面临艰难的抉择。外来文化涌入,加剧了急病乱投医的心态,促使有史以来奋进在时代先锋开启民智的知识阶层分化。部份激进的知识分子将国难归罪于立国之本——封建文化,即:中华传统文化。封建文化备受责难,累遭炮轰,民俗文化首当其冲。激进的知识分子离经叛道,以一已之见鞭挞传统,标新立异,但缺乏社会的认同。他们试图以个人标准统一民情风俗,却被社会嗤之以鼻。信仰可以改变,政权可以更替,外观可以换形,唯民情风俗始终遵循自然规律,随社会发展,吐故纳新,不断充实。
       中国的民俗,是国人在社会活动中最普遍的文化现象。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历史沉淀的传统习惯,交织着宗教、儒教、政治的思想和行为。包揽了人们的吃、住、衣、行、乐,咸、甜、酸、涩、苦的全部社会生活内容,孕育出了繁多的类别。因而,民俗文化是门类最多,内容最为广泛的传统文化。
       中华地大物博,地域差异,民族众多,传统习惯各有千秋。即使在同一地域,也存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现象。如:其中的农耕文化,就包含田园、山川、海洋、季节、生产、乡里、家庭、风俗、伦理、宗法、饮食、社交、医疗、娱乐、继承等多元的丰富內容。仅饮食文化其中的五谷杂粮、鱼肉瓜疏、客栈食肆、烟茶酒菜,可以细化出数不胜数的单项文化,再细化出地方的特色文化。任何试图以一地一域的习惯标准独揽乾坤,那是天方夜谭。外力的強制催逼,无非两种可能:一是被外来的习惯同化,地域传统面目全非,甚至断种绝迹;二是冬眠蛰伏,蓄势暴发,将外来的习惯赶出乡里。
       民情风俗的优劣,没有统一的认证标准。如:中国东北、西北高寒地区习惯大碗喝酒,豪气万丈,中部、南部温和地区钟意小杯茗茶,情深意长。最终妥协中和,先茶后酒。再如:欧美国家用餐使用刀叉,中国人用餐使用筷子,孰是孰非,谁说了算数?
       封建礼教属于宗法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清未民初仿佛成了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诸如忠君爱国,长幼有序,恪守孝道等伦理道德,劝导寡妇守志延续家庭命脉,以及反对暗室偷情等从一而终的贞操理念,倡导婚姻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女性“三从四德”的规矩;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日常生活中的男尊女卑等礼教內容,是这部份激进文人口诛笔伐的靶心。
       反对忠君爱国,鼓吹对抗的论调已经过时,不宜重议。提倡妇女解放,支持女性当家做主,鼓励婚姻自主,无可厚非。但将因个别寡妇坚守封建礼教而遗恨终身的个案,当成“人吃人”的普遍现象而归罪于宗法规范,痛斥道德约朿,声讨民俗文化,殃及整个封建文化,就有失偏颇。
       支持女性挑大梁当家做主,光大祖业,维护家庭、家族不倒,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明确分工,支持寡妇再婚等自古有之。凡此种种,名震中外的徽商、晋商、潮商、客商等大宅门家庭及其所在地域,有太多的典型范例。特别是婚姻自主,社会舆论的态度明确鼓励支持。如:梁祝暗恋化蝶的悲剧,是从侧面告诫后人“花开堪摘终须摘,莫等无花空折枝”。《西厢记》和《陈三磨镜》,则是鼓励婚姻自主,赞誉有情人终成眷属。
      如果抓住某个因坚守封建礼教而遗恨终身的个案,否定伦理道德和礼教规范,那么,清未民初不少道貌岸然的文化人,借婚姻自由为名,弃旧迎新行性自由之实,难道可以效仿?时下包养情妇、卖淫嫖娼、婚外恋、朝合夕离的儿戏婚姻等现象,难得值得提倡?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细胞是否健康,取决于婚姻是否完整。婚姻是否完整,关键在于婚姻的圆满。婚姻的圆满,则需要道德和责任的约朿。道德和责任的约朿,婚礼是重要一环。
       传统的婚礼,新娘盖头巾随着红稠进家门。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入洞房才算正式夫妻。一拜天地,彰显负心必遭天谴。二拜高堂,体现感恩和传承责任。三入洞房揭头巾新娘露真容,反映了婚姻的严肃和忠贞。因而,传统婚礼维系的婚姻普遍稳固。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入洞房的传统礼节,已被视为陈规陋习,逐渐自然淘汰。新社会的婚礼有了新的形式。
       改革开放前,双方恋爱成熟,有的到民政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成为“法律婚姻”,买点糖果添喜,两个枕头一床被,修成正果。有的在家办几桌酒菜志贺,成为“事实婚姻”,房门一关,春华秋实。可能是佳人唯觅的缘故,这类简朴婚礼成就的婚姻大多牢不可破。
       改革开放后,选择对象轻而易举。婚礼大都在高檔酒店举行。一对“旧人”浓妆艳抹,焕然一新,双方父母及姑婆舅妗在大门口列队陪同公示。一群俊男靓女簇拥新郎新娘闪亮登台,搬来西方仪式,婚纱配对西装,互赠“戒指”,宣誓“我愿意”、“我爱你”,接吻拥抱,开香槟示情意,可惜主持不是神父,上帝也未驾临。这类不中不西、热闹非常的婚礼见证的婚姻,美其名移风易俗。风移俗易之后,不少夫妇夕合朝离,以致很多地方的民政机关,离婚门庭若市。有的抛下嗷嗷待哺骨肉,不辞而别各奔前程。(图片来自百度)
……



村民甲 发表于 2021-5-1 23:12:24

{:4_102:}

缘来缘去 发表于 2021-5-4 18:31:42

村民甲 发表于 2021-5-1 23:12


探讨中华传统文化,构建时代生态文明。

多谢关注顶帖{:handshak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俗文化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