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老师速写
本帖最后由 流山 于 2021-5-17 09:54 编辑岁月如飞刀,它刀刀使人老;时光如流水,无知觉无感情带走一切;历史如瀚海,无情无意掩盖着一切。所以有人说:时光啊,不听话,总催着人长大。这一站到下一站,旅途总是停不下,就慢慢地忘了吧,因为回不去啊!用杨慎的话来说,更具有哲学韵味: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个人,不管生前如何显赫,活时多么伟大,总是经不起光阴的摔打,挡不住大浪淘沙。而芸芸众生,有时候还真不如井底之蛙,甚至还不如一只夏虫。很多人,还听过“坐井观天”的典故,还见过熠熠发光的“夏虫”,但就是不知道千千万万的平头百姓。
作为普通教师,张平老师当属于平头百姓,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乃至于昨天工会郭主席在工会委员群发个通知:各位委员,明天上午9:40左右准备去慰问张平老师哈,有空的就一起去哈。我对张老师一无所知,一片空白。今天上午9:35,在大门口问老吕:认识张平老师吗?老吕也是一脸茫然。
今天工会去四个人。标哥开车,一路上跟郭主席问起张平老师的情况。才知道他是1933年出生的。吓我一跳,我父亲是1934年出生的,比我四年前就去世的父亲还大一岁。真高寿。张平老师家住通航路,和单位距离不远,我们四人很快就到他家。开门的是他的夫人。看到我们到来,很高兴。
这些年,作为工会委员,在工会安排下慰问好多位退休同事,感觉到有组织去慰问,这些退休干部职工,个个都很高兴。这个也是本单位一个特色:总是一个不漏慰问每一位退休教师,让大家即使是退休了,也会感觉到组织的关怀、集体的温暖。
张平老师的家很干净,感觉不错。他虽然已经89岁了,虽然刚刚做过心脏搭桥手术,搭一条桥还不够,还搭四条桥。几年前还摔倒过,股骨折断做过手术。但精神状态良好,声音洪亮。由于眼袋下垂,顶住了眼睛,眼睛才模糊不清。需要眼袋顶起来,才能够看到一些东西。
89岁高龄的老人,张平老师却耳不聋,头脑清晰,口齿清楚,说起往事来,如数家珍。我们问他是不是学校最高寿的退休教师,他居然很谦逊地说:他还排不上,还有何老师,今年93岁了,比他大四岁。
虽然张平老师是个普通老师,但是,去广州中山第二人民医院住院动手术的时候,举重若轻,好像医院是他自家开的,想去就去,想回来就回来。这在人满为患,一床难求的中二医院,简直是个传说。个中原因很简单,他说中二的第一把手是他的学生,他的孙女也在该医院工作,孙女婿是博士生毕业,也在里面当医生。
看来老师虽然普通,但几十年的教书育人,呕心沥血育英才,桃李满天下,也是一笔巨大财富。所以安心当老师,用心教书、用情育人,最终也可以达到“苦心人,天不负”的效果。还真别不信,因果报应是普遍存在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张平老师的高足,真可谓遍天下。本校退休校长廖校长是他学生,本校在任工会郭主席,是他学生,本校原来副校长许副校长也是他的学生……
更难能可贵的是,张平老师的夫人是他的同班初中同学,1950-1953年在汕中读初中。比张平老师小三岁,也有85岁了,退休之前,是市人民医院的接生医生。现在身体硬朗结实,给我们泡茶的时候,手不抖,动作娴熟。他们伉俪情深,几十年一路走过来,感情专一,健康高寿,算是人间一个奇迹。
他们夫妇,一个教书育人,一个接生传宗,如果从传统思想来说,是属于行善积德之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易经》的坤卦。坤卦说的,正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而好的家风,做人第一就是“德”,行事第一就是“善”。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儒家没有行善上天堂、作恶下地狱的鬼神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困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俱全,解释这种情况,儒家的回答是:家庭。
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但一定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发大财,享尽荣华富贵,但他的债务将由子孙后代偿还。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成功解决了德与福表面上的矛盾。
从张平老师夫妇来看,他们的“行善积德”却在现实中得到“回报”:夫妇高寿,子孙满堂,成龙成凤,桃李满天下,人脉处处有。
2021年5月11日
佳作,顶! 卢若希 发表于 2021-5-16 20:34
佳作,顶!
多谢李先生{:4_102:}{:4_12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