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奔潮 发表于 2021-5-19 11:46:19

被人遗忘的汕尾文化大师——杨成志   

本帖最后由 心无挂碍 于 2021-5-19 11:48 编辑

汕尾这个热土,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从汕尾走出去的人才,灿若群星:政治家彭湃、谢非……科学家彭仕禄、黄旭华、杨必成……艺术家马思聪、钟敬文、丘东平……



上世纪前半叶灿若繁星的学界,曾有一位岭南学人如流星般划过天际,被定格了永恒的光芒。他就是汕尾人杨成志,因26岁孤身一人完成了第一次人类学严格意义上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调查,而被镌刻于中国百年人类学史的发端。解放前,他即与费孝通的老师吴文藻齐名,并称为中国人类学界的“南杨北吴”。


杨成志出生于1902年5月1日,字有竟。广东海丰县汕尾镇人,也有记载其为汕尾市东涌人,汉族。他是中国著名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民族学家、博物馆学家,致公党中央委员会第七、八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咨议,中央民族学院(现民族大学)文物室主任。同时期与钟敬文、马思聪并称“海丰三杰”,于1991年5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不像五四时期许多家学丰厚的大师那样,杨成志全靠刻苦勤奋走上当时的学术舞台。1925年,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历史系的杨成志,在学校聆听了孙中山最后离开广州北上前的演讲《青年当立大志》,孙中山的一句“学生要立大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成为他一生立志修身的标准。



因西南考察功成名就,很快,杨成志就被派往法国巴黎求学,4年后获巴黎大学民族学博士学位。1935年冬,学成归国的杨成志即被委以重任,被任命为中山大学人类学部主任,创办人类学系。此时的杨成志,重振因战乱颠沛四散的“民俗学运动”,搭起人类学在中国的南派分支,独擎大旗、声名鹊起。


“倘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1991年5月30日晚,刚过完89岁生日不久的杨成志,起身行走不幸摔倒,无疾而终。在他死后,没人为他举办任何的追悼会或者是遗体告别仪式。直到十年后老伴去世,子女才把他们二老的骨灰安葬于深圳沙湾公墓,终于魂归故里。云天在望,落英无声,一代学人的命运,最终不过是油尽灯枯,蜡尽烛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被人遗忘的汕尾文化大师——杨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