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少年彭士禄》在汕尾隆重首演
5月22日晚,反映我党为保护革命后代而作出艰苦努力的红色音乐剧《少年彭士禄》在汕尾市马思聪艺术中心隆重首演,赢得满堂彩。今天,相关人士还组织专家学者们对该剧进行深入研讨,并到海丰红宫红场实地考察学习大革命初期最早开展农民运动、被毛主席称为“农民运动大王”的彭湃烈士光辉事迹。1931年夏,自党中央命令东江特委将失去双亲的彭湃烈士的儿子彭士禄护送到当时全国苏维埃所在地瑞金开始,到1940年8月彭士禄到达延安,这位烈士遗孤“回家”的路走了漫长的九年。这九年是小士禄饱受苦难的九年,又是他成长的九年。他先是在七叔彭述的护送下到达潮安,在这里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当东江特委的领导人林甦等带他乘船朔江而上准备到瑞金的时候,在丰顺遭敌人拦截,小士禄目睹了林甦等人为掩护他而英勇牺牲,切实地感受了生死离别。
回到潮安后由于叛徒的出卖,他和收留他的潮汕妇女潘舜贞、山顶阿妈等被捕入狱,当年他才8岁,比家喻户晓的重庆渣滓洞“小萝卜头”的故事足足早了10年。陪着他一起坐牢的是有觉悟的潮汕妇女,这使他懂得了什么叫相依为命。最后在“法庭认亲”的时候毅然决然地不认自己的亲祖母,而认没有血缘关系的潮汕村妇潘舜贞为姑妈。
他在牢里的时候,得知自己的父母及全家6位亲人为革命而牺牲,寻亲的希望彻底破灭,但同时在他幼小的心灵又树起为革命理想而献身的如磐信念。这促使年少而早熟的彭士禄在广州感化院出狱之后,历经千难万险,一路乞讨走了半年才回到他的第二故乡潮安,回到那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群众中间,也促使他辗转到香港后勇于承担民族大义回到惠州参加抗日游击队,这一年他才14岁。最后,在党中央、周恩来的亲切关怀下几经波折再次找到了他,1940年8月,党组织派人把他带到桂林,年底又送到延安的青年干部学院少年班,开始了新的学习和生活。
从彭士禄的成长史可见,在他15岁之前,没有受过稳定的正规教育,后来他却能成为共和国的首届院士、我国核潜艇的首任总设计师、中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这绝对是一个传奇,这个史诗般的红色传奇是彭士禄的非凡经历使然。音乐剧《少年彭士禄》就是通过对中国农民运动领袖彭拜烈士的儿子彭士禄,从一个为了寻找父母,经历常人难以承受的悲惨生活,后来成为一名坚强革命战士过程的演绎,表现了彭士禄理想高尚、不屈不挠、坚强勇敢的斗争精神和识礼重义的丰富感情,赞颂了共产党为寻找、救护革命后代而作出的伟大决策和艰辛努力,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共产党、为保护革命后代顾全大局、不怕流血牺牲的民族精神和阶级感情,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滔天罪行。
该剧由汕尾市红色文化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律师罗如洪创作。多年来,罗如洪对海陆丰红色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彭湃烈士与夫人蔡素屏的孩子彭士禄的生平引起了他的高度关注。彭士禄孩童、少年时期在党组织和家乡人民的保护下,历经9年磨难,才被护送到达延安的传奇生活及成长经历,成为他撰写《少年彭士禄》的创作素材。当时还在病榻上的彭士禄对全剧创作非常关注,彭士禄去世后,其后人也对该剧创作及排练多方加以指导。
2018年,汕尾红色文化协会研究决定,对《少年彭士禄》运用音乐剧的表演形式,把戏剧、音乐、舞蹈综合在一起进行演绎,既有时代气息,又有地方特色。在众多知名导演、演员、创作人员和部分当地群众演员历经两年多时间的集体努力下,终于赶在5月22日晚在汕尾隆重首演,成为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厚重礼物和汕尾弘扬红色文化、继承红色基因又一个亮点。
今天上午,彭湃的亲属及众多专家对该剧进行了深入研讨,以便将该剧打造成能在全国叫得响的红色剧目。
红色题材音乐剧《少年彭士禄》:演绎经典红色故事,讴歌崇高革命精神
https://v.qq.com/x/page/w3248sl7s7q.html
红色题材音乐剧《少年彭士禄》由国家级专业歌剧演员与海丰县本地群众共同演绎,该剧以反动派追杀彭湃烈士遗孤,党组织和群众竭力保护彭士禄为主线,讲述了彭士禄院士苦难而传奇的童年,展现了彭士禄从一个寻亲的幼童到一个具有革命理想的少年的心路历程,故事情节感人至深,是一部弘扬海陆丰精神、体现红色主旋律的作品。
总导演 曾宪元:前几年我们汕尾市成立了“红色文化协会” 通过协会我们接触了彭湃烈士的后人,在他们身上我们了解到了彭湃烈士的儿子彭士禄院士,在他童年以及少年的艰难而传奇的故事,所以我们决定把它打造成音乐剧,用音乐剧的形式,来讲述彭老童年的传奇的故事,打造一部经典的不忘初心的教材。
该剧音乐和唱词优美,故事情节既波澜起伏又高潮迭起,演员在故事情节的感召下把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是一部难得的红色经典剧目。
彭士禄(少年)扮演者 蔡清琳:通过扮演这个角色,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彭士禄先生他这个人物,命运这么的波折,但是最后还是能创造出这么杰出的成就,非常感动。
总导演 曾宪元:通过音乐剧的形式来传播红色文化,来打造不忘初心的经典教材,可以更容易,更好地去传播我们的红色文化。
来源:广州日报、汕尾手机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