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性凉薄”的人,请深交一辈子
前两天,微博热榜上出现一个话题:#被室友说冷血#。起因是博主的室友冷不丁的说她认识的一个邻居去世了,博主不知道说啥,就淡淡的回了一句:
“啊,好突然啊。”
没想到,却被室友吐槽“怎么这么冷血,一点反应都没有……”
博主愣住了,禁不住发问,自己没有过多的宽慰真的很冷血吗?
下面有网友回复说:“别人的邻居,若真表现出伤感才假吧,既然不能感同身受,说句节哀还不如不说。”
说实话,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陷入了沉思。
这世间,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隐晦与皎洁。
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何来精力去叨扰别人的人生呢?
有些事情看破不说破,说了反倒显得做作。
要我说,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做个凉薄之人,挺好。
最舒服的社交状态:
有事就联系,没事各忙各的
张嘉佳在《云边有个小卖部》里写道:
“人和人之间舒服的关系,是可以一直不说话,也可以随时说话。”
以前,我总觉得好的关系需要朝暮相见,并要有两肋插刀的侠肝义胆;
后来生活愈发忙碌,才发现每个人都有一地鸡毛等着去处理。
或许,在各自的生活里过关斩将后,两个人再次见面就好像昨天才刚刚一起喝过下午茶一般,也是一份难得的情谊。
前段时间,大学室友到我工作的城市出差,因为不在一个区,他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过来看我。
收到他微信的一刹那,我有点意外又觉得惊喜,要知道我们上学时关系最铁,但自打毕业后,没什么事,几乎不联系。
我们一起吃了顿饭,回忆了很多上学的往事,聊了这两年各自的变化。
我感慨毕业后,分隔两地,两人见面联系的机会太少了。
他却笑道:“其实这样的状态挺好,有什么事就打电话,没事各忙各的,我们还是好兄弟。”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
成年人最深的友谊,从来不是相互捆绑,形影不离,而是不常提起,也不会忘记。
还记得高晓松和朴树的那段经历吗?
高晓松陷入人生难关时,生活捉襟见肘,于是他想到了找朴树借钱。
一向不爱说话也很少主动联系的朴树,只回了高晓松两个字:账号。
没过多久,高晓松就收到了一笔15万元的转账,正是这笔钱帮助他度过了那段窘迫的日子。
我想,所谓知己大概即是如此吧。
有事就联系,没事各忙各的。
谁也不会给谁压力,谁也不会抱怨谁,没有惺惺作态的寒暄,彼此却觉得很舒服。
因为我们都明白:真正的朋友,不在嘴边,而在心间,联系再少,情不会散。
最舒服的感情:
爱人七分足矣,剩下三分爱自己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太爱一个人时,就会不自觉的变得很卑微。
你在意他的情绪,会揣摩他每句话里的意思,只要和他沾边的一切,随时都能撩拨你的心。
如此小心翼翼的爱一个人是没错,但如果这段感情,这个人,需要你耗费巨大的精力去取悦,就已经注定不是能陪你到最后的缘分了。
真正好的感情从来不需要刻意讨好,在相爱的同时保留做自己的天性,顺其自然就很舒服。
喜欢刘若英好些年,粉丝形容她是“每一个失意过的人的朱砂痣”。
而现实中的刘若英,也一直保持自我,丰盈而充实,尤其是她的爱情和婚姻。
她在《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一书中,描绘过她和钟先生婚后的生活状态:
夫妻俩一起出门,去不同的电影院,看不同的电影。
两人一起回家,进家门后一个往左,一个往右。
两个人有各自独立的卧室和书房,共用厨房和餐厅。
他们看起来更像是一对室友,而不是一对夫妻。
有人质疑,她是和先生没有感情才这样吧。
但就像刘若英说的,婚姻不是两个人变成一个人,而是两个“一个人”在一起生活。
他们的爱情,的确不够轰轰烈烈,更多的是一份淡淡的相守和默默的陪伴。
但正是这份互相吸引又彼此独立的爱,让他们结婚9年,依然恩爱如初。
网上看到一句话:保持适度自私,是最正确的生活方式。
这句话在感情里,同样成立。
无论我们多爱一个人,都不能为了爱而失去了自己,太过卑微的爱反而会让对方更加不懂得珍惜。
一份长久的感情,应该是两个人同在风中起舞,既互不干扰,又能相互应和。
希望你永远记得:七分爱别人,留一丝理智;三分爱自己,守一方乐土。
任何时候,保持独立的人格和生活,感情才会走得更远。
最舒服的生活:
在自己的节奏里,过好这一生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宿舍里,大家都在讨论新款的衣服、大牌的化妆品,你没有参与就被说不合群;
工作后,几个同事相邀着吃顿好的、唱唱歌助助兴,你没有参与就被说玩不起;
再后来,你推了大大小小的应酬,拒绝形形色色的诱惑,就被人说是装清高;
……
凡此种种,不配合的行为就是真的不合群吗?
我看不然。
就像鲁迅先生曾说过:“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一个人不愿意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那是因为他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上世纪六十年代,北大荒有一名知青很另类。
别人打牌的时候他在记单词,别人睡懒觉的时候他早起读英语,任何一点闲暇时间都用在了看书上。
那个时候很多人都不喜欢他,觉得他装深沉,假清高,甚至领导都来找他谈话。
他不听,依旧做那个寡淡、不合群的自己。
恢复高考以后,这个年轻人凭借自己的能力考上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成为一名25岁的“高龄”大学生。
再后来,他凭借出色的外语水平和文笔进入外交部工作,历任要职。
他,就是时任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
像王毅部长这样因为沉浸于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就被贴上“不合群”“冷漠”的标签的人不在少数。
但要知道,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就那么点,你留给别人的越多,留给自己的就越少。
人和人之间讲究的是缘分,聊得来就多聊一会儿,聊不来就不聊。
如果非要挤破脑袋钻进不属于自己的圈子,那么即使钻进去了也只会如坐针毡,如芒刺背。
世事纷杂,人来人往。相忘于江湖,远比相濡以沫来得恰当。
生性凉薄从来都不是一件令人唾弃的事情,相反,盲目迎合别人而丧失自己才极大的讽刺。
从今往后,愿你有生性凉薄活出自己的底气,也有热气腾腾温暖别人的能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