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炫 发表于 2021-7-17 08:45:19

闲聊俗语“父不进子房,官不入民宅”

本帖最后由 硕炫 于 2021-7-17 08:49 编辑

闲聊俗语“父不进子房,官不入民宅”俗语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在从古至今不断的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俗语流传至今。有些俗语对后人起到了借鉴参考、启人心智、警示教育的作用。“父不进子房,官不入民宅”就是其中一个经典的俗语,但是,对这个俗语的理解古今有别,需要联系实际来分析理解。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曾经有着十分严格的封建社会等级关系,不可僭越。天地人,君臣子,无数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历史记录围绕着这六者关系的建立和打破展开演绎。所谓“父不进子房”,表面看就是告诫做父亲之人不要随意到儿女房中。起初,这句话意思是要捍卫父辈与子女关系有别,不能互相越级。父辈是家庭成员中的长辈,子女是晚辈,晨昏都应该主动向家庭长辈请安、问好的,父辈不能随便进入子房,以免颠倒家庭辈序关系。“父不进子房”这句俗语还有另外一种涵意:老祖宗告诫家庭长辈不要进子房是有深意的,在儿女尚且年幼之时,因要教育管束进去并未大碍,而当儿女成人后,他(她)是需要隐私保护的,父亲不会轻易到儿女房中,担心因此而暴露子女的个人隐私。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思想会渐渐成熟也更有自己的个性,为人父母的总是要关心孩子的成长,但应该多留给孩子一些自己的空间,给他们一些独立思考的机会。还有,当儿子结婚之后,这子房父亲就更进不得了,倘若进了被人看见少不了闲言碎语。“父不进子房”这句俗语虽简单,却蕴含着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句俗话就算放到今天也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官不入民宅”这句俗语表面就是官员不能进入民宅。在古代,官僚机构只是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压榨穷苦百姓的一种工具,所以有些心术不正的官员私闯民宅进行掠夺,这句话显然是在劝诫那些糊涂官员,要赶快停止私闯民宅掠夺的行为。其次,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十分严苛,容不得跨越,官进民宅,在古代会被认为是有辱形象,与地位不符,可能受到社会舆论的较大压力。“官不入民宅”这句俗语在现代社会就不合时宜了,因为现在人民政府不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而是要为人民服务,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政府的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官员的主要职责是为百姓谋福利,老话说的好“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从现如今的政策导向上来看,不但不建议“官不入民宅”这一说法,而且鼓励各级政府官员主动下乡深入基层,和基层群众同吃同住,了解人间疾苦,这样才可以更好服务于人民,不和人民百姓脱节,避免脱离群众的危险。“父不进子房”这句俗语蕴含着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对今天仍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官不入民宅”这句俗语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符合干部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的工作要求,存在摆官架子、脱离群众的危险,“官不入民宅”明显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了。
                   写于7月17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闲聊俗语“父不进子房,官不入民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