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老干部,退休了,大家想告老还乡吗
文化何来?虽说各级文化部门时常会搞些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送文化下乡。这些作为一种文化宣传,作为一种官方引导,倒也未尝不可。但,这种送上门的文化是生不了根的,更不可能在村里真正的开花结果。人才何来?历史已经证明,让广大知识青年去农村的广阔天地,这只是一厢情愿,既很难留住人,更很难留住心。我们乡村自己培养的人才都往外跑,又哪有资格批评外面的人才不来,或来了又走。
乡贤何来?村里的留守老人是不可能通过教育培训而成为乡贤的,村里的青壮年也不可能全部留在家里而慢慢地变成乡贤的。乡贤更不可能临时去培养一批,或花钱去包装几个。
今天的乡村,文化之路在何方,乡贤在哪里?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答案还是那四个字一个方:告老还乡。鉴于这是个老问题,又是个新课题。
汕尾有个别告老还乡的人物,回到家乡后,发挥着很大的余热。但客观地讲,这些都只是今天乡村里的一些个案,并不具有普遍性。我们有很多原本可以成为自己家乡乡贤的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专家、退休企业家、退休白领们,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告老还乡,而是在城里白白地浪费着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力。他们有的白天在城里的公园里游来荡去,有的晚上在城里的广场上摇头晃脑,有的年复一年在城里做着儿孙们的保姆。当然,也有少数人返聘在城里某个地方的某个岗位发挥着余热。
乡村呼唤乡贤,乡贤最大的可能还是来自告老还乡。这个药方被历史长期证明是一个好药方,我想这剂药在今天仍然不失为一剂良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乡亲,应该鼓励告老还乡,打破城乡户籍限制,制订相关支持政策,给予乡贤应有的尊重和必要的话语权,让乡贤荣归乡村,让乡村找回失落的传统,让传统修复渐行渐远的乡贤文化,这或许才是乡村振兴的正道和方向。
告老还乡,乡贤归来兮,乡村之魂归位兮,乡村大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