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anjiu 发表于 2022-1-7 09:49:02

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而不是禁止做什么

本帖最后由 苜蓿656 于 2022-1-7 09:50 编辑

https://n.sinaimg.cn/blog/crawl/147/w550h397/20220105/5d26-8dc18bf32184afc4a52501ebb2ac1d66.png
图为:李付沐瞳于11岁作
  孩子在一天天成长,会调皮、会捣乱、会做很多令你抓狂的事情,这个时候,最大的困扰莫过于你发出指令,孩子却不听不执行。  比如:放学后不让孩子玩游戏,他偏要玩游戏;逛商场时,不让孩子满商场乱跑,可他偏要跑;吃饭时不让他吧唧嘴,可他挑衅似的吧唧得更响……  所有的“不让”“不许”“不可以”,为什么在孩子那里统统变成了对着干?  第一现场·遇到挑战  成成5岁多,正是能“翻天”的年纪。有一次,亲戚送了一把木剑给他,孩子得到这个礼物特别兴奋,他拿着木剑砍椅子,这时爷爷过来制止他:“不要拿剑砍椅子。”被制止后,孩子不砍椅子了,拿着剑砍沙发,爷爷又说:“不可以砍沙发。”孩子四周看看,就拿着剑去砍电视,这下爷爷着急了,大声呵斥:“不可以砍电视!”孩子听到爷爷高分贝的呵斥,把剑往爷爷身上一扔,“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成成妈妈赶紧从厨房出来,这个时候儿子哭得不可开交,爷爷也因为被孙子用剑扔到了而生气发怒,连连叹息:“这孩子真是被惯坏了。”成成妈妈赶紧叫成成爸爸去安抚爷爷,自己抱着孩子,捡起地上的木剑离开客厅,到卧室后,她跟孩子说:“成成,你可以拿剑砍枕头,砍抱枕哟。”孩子一听,立刻破涕为笑,拿起小剑欢快地玩了起来。  通常我们会这样做  ·“不要只知道看电视!”  ·“不要吃那么多零食!”  ·“不要总看那些没用的课外书!”  ·“我说了鞋子不要到处乱放!”  ·“考试千万不要紧张。”  ……  孩子在想什么  ·“我可以做什么?”  ·“我到底可以做什么?”https://n.sinaimg.cn/blog/crawl/151/w550h401/20220105/b8bd-360c815c18b0c637b0ba7d3bf0aaba94.png图为:李付沐瞳于11岁作
  情绪暂停·理解自己并理解孩子  心理学领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认知科学与语言学教授乔治·莱考夫。  实验者邀请大家跟他一起做一个体验活动,实验者发出口令:“请大家不要在脑海中想一只粉色的大象。”听完这句话,所有参与实验的人,都立刻在脑海里勾勒出了一只粉色大象的样子。  为什么呢?当有人说“别” “不要”这样的否定指令时,哪怕是我们成年人,也会略过“不”和“别”,直接听到否定词后面的语言,这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会自动过滤掉这些否定词。  当你了解了这些,再去想你跟孩子说“不要”“别跑”“别动”等指令时,孩子却不执行,是不是就更容易理解了?  尤其是当你着急大声地说“不要”时,你的情绪是比较紧张和激烈的,孩子也能感受到这个情绪。他越能感受到这个紧张情绪,越容易忽略“不要”,因此,他做的事也正好是你并不希望看到的。这就叫适得其反。  比如很多爸爸妈妈在孩子要考试、要参加比赛的时候,会反复地叮嘱孩子:“孩子,今天考试最重要的是不要紧张、不要害怕,不漏题、不粗心就好了。当然也不要丢三落四。”  结果如何可想而知,紧张、害怕、粗心、漏题就像那只粉色大象一样在孩子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在呵斥孩子不能做什么时,并没有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可以做,也没有给孩子清晰的指令,让他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又或者,我们自己其实也并不清楚自己想让孩子做什么。  以第一现场的成成为例,爷爷只告诉他不能砍椅子,不能砍沙发,不能砍电视,那么,手里的这把小剑可以砍什么呢?孩子并不知道。所以不断被否定的孩子,可能会从爷爷的一次又一次发脾气里总结出一个道理:“我只有不玩这把小剑才不会被批评!可是,这把小剑买回家,难道不是为了给我玩的吗?”  他并不知道爷爷让他不要砍这些东西,是因为这些东西会被砍坏。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让孩学会听指令呢?https://n.sinaimg.cn/blog/crawl/149/w550h399/20220105/e2f5-81f56139c42e088f9efe01dfdd651c3d.png图为:李付沐瞳于11岁作
  可以尝试的方法  我们总是觉得,孩子不听自己的指令,一定是因为孩子调皮捣蛋,而没有去想可能是指令不对的问题。  在第一现场这个场景中,成成妈妈只不过把爷爷说的“不要做什么”改成了“可以做什么”,孩子就乖乖配合并开心玩耍了,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找个人体验下面这两组活动。  活动一:“不”语言。  一个人跟另一个人发出以下指令:  “不要坐着!”  “手不要放在身体两边!”  “手不要放在前面!”  “不准站着!”  ……  做完以后,去问另一个人有哪些感受。  活动二:正面语言。  同样是一个人跟另一个人发出以下指令:  “好,现在大家坐下!”  “把左腿放在右腿上!”  “手抱在胸前!”  “身体靠在椅背上!”  ……  做完后,再去问问另一个人的感受。  很显然,大家不用问就知道,在做活动二时我们会感觉舒服很多,因为我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没有压迫感。  教孩子该做什么,也就是“正面语言”,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想让孩子不要做什么,第一步就是要把“不”“别”“不要”改成正面和肯定的语言。  孩子对什么词更敏感、更容易理解呢?首先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对什么词不太敏感呢?就是我们说的一些副词,“别”呀,“不”呀……这些词要等他们更大一些才能理解。这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研究发现。https://n.sinaimg.cn/blog/crawl/149/w550h399/20220105/8718-13d0b628b2d58efbfd62cfd988fc675e.png图为:李付沐瞳于11岁作
  当你不再习惯性地要求孩子不能做什么的时候,你会自然地想要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  比如第一现场的成成妈妈会跟孩子说:“你可以拿着这把小剑砍抱枕。”当然,即便你如此清晰地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孩子依然有不愿意执行的时候,但至少当你再给出指令时:“宝贝,你还可以怎样怎样……”孩子会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  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教孩子做什么,而不是呵斥孩子不能做什么。比如孩子一直在看电视,与其说“不要再看电视了”,不如说 “你现在可以玩一会儿积木”。比如孩子在马路边踢球,与其说 “不要在马路上踢球,危险”,不如说 “你去小区里那片空旷的操场上踢球吧” ,或者问孩子 “你觉得在哪踢球,更方便又安全”……  在使用“教孩子该做什么”这一正面语言工具时,有七个关键点需要注意。  1。态度坚定,而不是强硬;  2。要提前告知孩子;  3。使用清楚、具体的语言,不要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4。有条件地许可,不能完全禁止;  5。可以用孩子明白的暗号、手势;  6。花时间和孩子一起训练使用“正面语言”;  7。让孩子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并且去做。https://n.sinaimg.cn/blog/crawl/137/w550h387/20220105/90de-980dd3190cccb95eb27315e1138f00d2.png图为:李付沐瞳于11岁作
  预防问题的发生  1、在禁止孩子做某件事情时,自己内心至少清楚希望孩子做什么。  2、在双方情绪都很好的时候跟孩子聊天,告诉孩子当我们跟他说“不要”,是因为担心什么事情。比如,当孩子回家太晚,你呵斥他“不要在路上磨蹭”后,还需要跟他说“你回家太晚,妈妈很担心你的安全”。  孩子能够学到什么?  1、学会思考,学会自己做决定。  2、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https://n.sinaimg.cn/blog/crawl/467/w550h717/20220105/24bd-2dde211bec92430adc172e7dd71b3387.png
来源:新浪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而不是禁止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