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希教授评《千里血脉一一中央秘密交通线探秘》
编者按:2021年12月26日上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国梁《千里血脉——中央秘密交通线探秘》新书发布会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成功举行。本次新书发布会从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对《千里血脉——中央秘密交通线探秘》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下为发布会上部分革命前辈后代和专家的发言内容,与读者共飨。
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希教授评《千里血脉一一中央秘密交通线探秘》
陈希(评论家,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东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和先行地,也是中国红色文学的发轫之地。岭南红色资源灿若星河,蕴含着红色故事的“富矿”。《千里血脉——中央秘密交通线探秘》是党史纪实文学,描绘自1930年10月开始至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止,从上海通达中央苏区的中央红色交通线真实历史:毛泽东、周恩来等亲手创立,传递情报、护送领导干部和中央机关转移、输送物资,秘密交通线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千里血脉》叙述秘密交通线发生的惊心动魄故事,刻画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王国梁《千里血脉》显现岭南红色文学叙事新形态,有三个突出特点:1、探秘中央秘密交通线,发掘开拓新的重要红色题材;2、以地理作为叙事单元,结构全篇,时空纵横交织,讲述“秘密交通线”的革命故事,串连成珠,熠熠生辉;3、真切生动,格调昂扬;4、岭南本土特色与时代风范结合。
作者王国梁是资深党史研究家和著名红色作家,有相当丰富的红色题材创作经验,先后推出作品《大营救》《烽火》等多部作品,产生影响。他遵循纪实文学创作真实的原则,搜阅研究大量的历史资料、实地走访调研考察。然后,用文学的思维把史料打碎重组,追求较高的政治品质和文学品位。浸染着岁月的日月光华,积淀着时代的云舒云卷,书写铁火锤炼的革命故事,呈现出红色基因、红色传统、红色血脉磨砺的独特文学品质。 真实的中央秘密交通线是否存在,又是如何发展的?无疑对党史研究和文学创作提出了挑战,是拓展文学研究视域、寻求学术突破的重要尝试。《千里血脉》以相关的文物、文献、档案、史料为依据,按照点面结合、时空结合、雅俗结合的原则,全面梳理了广东红色文化资源,建构中央秘密交通线的图景。 着眼于个人经验和地方性知识所形成的文学流脉,王国梁考镜源流、旁搜远绍,辨析特征,呈现“史实”的多重路径和复杂结构,以汕头、潮州、大埔、粤闽(永定、龙岩、长汀)、瑞金等地理为叙事单元,建构中央秘密交通线的地方路径。这种福柯式的思路,会让研究者发现历史深处散落的知识碎片和文学根须,并通过这些过去被忽视的散碎材料,重构历史的空间版图,其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近年,中国学者热衷文学史“地方路径”和文学地理学问题。地方路径的提出得益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的启示,借鉴吉尔兹《地方性的知识》的说法。实际上,20世纪后半期以来,由于认识到历史决定论对空间的遮蔽,西方理论界“通过对空间的强调、对时间意识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一种新的空间思维的呼唤”,出现了哲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整体性“空间转向”(spatial turn)。与此“空间热”相契合的是,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空间不再是永恒、静止的背景与框架,而成为意义丰富的前景和中心。正如福柯所指出,“无视空间向度紧迫性的任何当代叙事,都是不完整的”。 卡尔指出:“像科学家一样,历史学家由于他急于理解过去,同时也被迫简化其错综复杂的答案,使一个答案归属于另一个答案,在混乱的事情和混乱的特定原因中引入秩序与一致。”但当我们触摸历史,进入历史内部,凭借我们自己的阅读感受去认识它的时候,就不难发现,历史错综复杂,任何整合都显得武断、粗暴。就像原始的热带雨林,纵横交错,芜杂繁茂,要让它井然有序,必须借助刀斧的加工才行。《千里血脉》“秘密交通线”的提出,就是为了重返党史现场,在原始形态中,探寻属于每一个研究者自己的路径。《千里血脉》对交通线革命史的梳理突出几个重要历史事件和节点,譬如第八章顾顺章的叛变引发的“大转移”,但而本书更重要的是发现或提供了很多以往被忽略的革命故事和细节。最感人是卢伟良身带500光洋穿越封锁线千里,身体磨破皮肉,不辱使命,完成重任。 岭南本土特色与时代风范结合,是该书一大亮点。众多故事深埋历史长河中,究竟红色题材该如何书写,红色基因又该如何传承?在细节、场景的营造和主题深挖方面,该作品有待加强和改进。特别是“大转移”,写得过于简单、但总体上,不失为广东红色叙事的新开拓、新收获。
广东南方红色文化研究院联系方式联系电话:18027423661邮箱:gdnfhswh@163.com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天安总部中心15号楼403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