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海丰县城及各镇概况
1987年海丰县城及各镇概况 (根据2005年版《海丰县志》整理)海丰县城
唐朝以前,海丰县治址无可考。唐宋时期曾筑土城于城东上埔村。到了元代,由于兵燹,整个土城区所有建筑成了废墟。今人所称之古城乃明代期间建筑的砖城,亦称“明城”。到了崇祯年间,又先后建了新市寨和东城,在古城东面,紧密相连。 岁月沧桑,城垣圯毁,后人屡有修葺,直至民国14年(1925年),因碍市政建设而拆除明城。而新市寨、东城和城外的围寨,延至新中国成立后才拆除。但明代的学宫(即今红宫)、城隍庙、戏台和示牌楼、参将里、东门头、朝龙门、南门湖、北门、西门等地名仍沿用至今。 县城一直为县治所在地。宋代全县行政区划分为8都,县城属兴贤都。至清代,兴贤都辖守望、旗岭、兴贤、横港、吊贡、霞埔、渡头、田心、联峰、石塘、城关、赤山等12约,县城属兴贤约。 民国伊始,废都划区,全县划为9个区,县城属一区,一区辖高田、东笏、名园、桥东、东城、北门、下巷、溪西8约。民国23年(1934年),县城划为城厦、溪西、东田3个镇和名园、笏港2个乡,实行保甲制。一般以自然村或聚居范围为一保,以10户为一甲。民国35年(1946年),保留城厦、溪西、东田3镇,将笏港乡并入东田镇,北门并入城厦镇。2个乡是名望乡、关山乡,仍实行保甲制。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县城3个镇合并为海城镇。随着各时期建制变革,县城的隶属关系、区划范围曾有过多次的调整变动。
海城镇 海城镇在县境中部,历来为海丰县治所在地,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新中国成立后,镇政府驻人民北路南段。 清代海城镇属兴贤都。民国时期废都设区,属一区,后改镇。1949年10月11日海城解放后,成立海城镇工作委员会。1950年4月,属一区,区府驻县警报楼(海城永隆当、县老邮局)。6月成立海城镇,直属一区府。镇内划分为龙津、大街、和荣、仁和、新兴、河带、幼石、金带、红城、益子、和安等11个街区。1957年,原隶属城关区的名东、城北、西南、中河等乡并入海城镇。1958年4月撤区并大乡。9月撤乡建人民公社,12月,原城关区、关新乡、守望乡、台东乡、关东乡、赤山乡、荣山乡、联河乡、海城镇合并成立海城人民公社。驻址海城施厝塘。 1959年2月底,海城公社辖红城、城西、城北、名东、城南、中河、赤山8个村委会。1961年6月撤销海城公社,新划出海城镇公社。1963年又撤销海城镇公社,与联河、赤山、附城、守望等公社合并为海城公社。1964年6月,恢复海城镇建制。1975年2月,原莲花山公社长埔大队划给海城镇管辖。1984年3月,部分撤区并镇,邻近海城、城东、莲花山等3个区并入海城镇。3区1镇合并后,成立海城、城东、莲花山3个管区。1987年1月,县撤区建乡(镇)时保留海城镇建制,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新城、城西、城北、北门、新园11个居委会和长埔1个材委会。 海城镇地处莲花山脉东南坡的大面岭山麓,西北为丘陵,南部为平原。莲花山余脉大面岭绵延城镇西北境,大面岭主峰海拔194.2米,发源于莲花山和银瓶山麓的龙津河流经本镇,与黄江汇合后注入丽江浦出红海湾。沿河一带为冲积平原。总面积25平方公里,城区建成区面积10.23平方公里。1987年总人口71934人。 梅陇镇 梅陇镇在县城境西南部,距县城15公里。镇政府驻梅陇圩。相传梅陇圩是“倒地梅”地,梅树头在梅峰山,树尾在梅冲山,中间是条沙垄,状似倒地梅。明末清初,邹、蔡二姓在沙垄东西两边建居时,即称“梅陇”。又传说梅冲山似梅,山下有条沙垄,故称“梅陇”。 北宋至清代期间,属杨安都。民国时期,为第三区,辖1镇6乡72保。1949年8月解放;1950年建政属三区;1953年设梅陇区;1957年撤区成立3个大乡:梅陇乡、梅南乡、东港乡;1958年3月3乡合并成立梅陇人民公社;1961年划分为梅陇、仓兜、石南3个公社;1962年3月再次合并为梅陇人民公社;1984年3月废社设区;1986年撤区并镇;1987年1月县撤区建乡(镇)时保留镇建制,辖银丰、银液、梅西、梅星、月池、屿岭、仓兜、梅联、梅尖、新寮、东风、红阳、永红、联平、石洲、石安、石南、围湖、南山、新兴、高中、浅海、东港、云路、东家亚、水踏、梅东、梅陇28个村委会(含154个自然村)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居委会。 镇境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及北部为丘陵地带,中部、南部为广阔的滨海沉积、河流冲积平原。石锣山绵延整个西北部,主峰海拔781米。平原平均标高2.2米,最低海拔1.5米。明初,南部平原、红草部分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从平安洞至水踏山是一条弧形海滩。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梅陇圩在这一沙垄建圩开市。 境内名胜古迹有官道羊蹄峻岭、宋存庵壮帝居、华帝山华帝古庙、宋代汇津桥、清代安步桥、梅陇王壆、金刚围古寨(明初建)、烈士纪念亭、丘东平纪念室等。 镇境总面积152.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万亩,其中水田5万亩。1987年总人口82475人。 公平镇 公平镇在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1公里,镇政府驻公平圩。唐代以来,公平圩便是周边5县山海货物集散地,远近商贾云集。南宋初年,公平旧圩日趋热闹,设立商行,物阜民厚,翕然成市,物价便宜,交易公平,固以“公平”为名。 明清时期,公平属海丰县石塘都,都府设在公平圩。民国时期为二区,民国25年(1936年)国民党在公平圩设立镇公所,所址设在黄厝祖祠监堂。1949年6月解放;1950年建政隶属二区,区公所设在公平圩成昌楼;1953年设立公平区;1957年撤区成立公平乡;1958年与平东乡合并成立公平人民公社;1961年2月平东公社部分划出,另组成公社;1963年3月平东公社重新并入公平人民公社;1974年6月平东公社再次划出,另组成公社;1984年撤公社设立公平区,把区政府驻地划出成立公平镇;1987年1月撤销公平区合并为公平镇,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4个居委会和公一、公二、公三、后山、青围、新塘、平新、平一、平二、平三、白山、西山、高北、赤坭、十三坑、龙岗、笏雅17个村委会。 镇境西部高丘延绵突兀,属山地丘陵地带;中部地势平夷,土壤肥袄;东南部台地广阔。公平圩处于黄江中游,海拔6.8米。镇境古迹有:砍龙堀、翰林馆、玉虚宫、国王庙、关爷宫、琼花庙,还有清康熙年间的四大古井:龙泉井、大井、新街仔井、乌涂沟井等。 镇境总面积9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802万亩,其中水田1.1702万亩。林地5.85万亩。1987年总人口39743人。除少数壮、苗、黎、傣、瑶族外,余为汉族。
可塘镇 可塘镇地处县境东部,距县城12公里,以镇府驻地可塘圩取名。 1949年9月解放,1950年建政设可塘镇、罗山乡,属六区;1952年属九区;1953年设可塘区;1957年撤区设乡;1958年成立可塘人民公社;1962年增设陈厝陂人民公社;1963年与陈厝陂公社合并为可塘人民公社;1974年设立城东人民公社时,划出汀后等4个大队归城东公社管辖,其余仍为可塘公社;1984年3月废社设区;1987年1月撤区建镇,辖可塘1个居委会及联金、溪头、下可塘、东新、陇东、仓前、上达、下达、埔陇、罗南、罗西、罗东、罗北、城格山、陈厝陂、可北、可新、罗山、长桥19个村委会。 镇区聚落沿公路两侧南北方向略呈三角形状分布。地势北高南低,北面群山起伏,西南面属河流冲积平原。 镇境总面积74.5平方公里。1987年总人口46449人。
(待续)
附:原海丰县各镇的地名及其由来
海城镇海丰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中部。因是海丰县城得名。
梅陇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驻地梅陇圩原为一状似“倒地梅”的沙陇,梅树头在梅峰山,树尾在梅冲山,故名。
公平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驻地北宋初形成公平圩,交易明正公道,故名。
小漠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南临红海湾。驻地小漠原为沙滩荒漠而得名。
鹅埠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因驻地处一鹅形山下,故名鹅埠岭,清代称鹅埠圩。
赤石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西部。驻地元末建。因街道日字形,故名日隆圩。清中叶,人称此乃烘炉地,需赤石垒筑才兴旺发达,遂改赤石圩。
鲘门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驻地港口正对芒屿岛,使航道分开,形似两门户,相传西南海中盛产鲘刀鱼,故名鲘门。
联安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中南部。镇人民政府驻渡头圩。据传清代为避免封建械斗,石塘、优埔、田心3约联合,保护人民安全,故名联安。
陶河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镇人民政府驻陶塘圩。因陶塘圩与附城、可塘以河为界,故镇名陶河。
赤坑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镇人民政府驻青坑圩。民国18年(1929)是赤卫队活动中心,故称赤坑。
可塘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东部。因驻地由章氏二世祖可塘公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在今下可塘建圩,称可塘圩,后迁今址,仍沿用原名。
黄羌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驻地明中叶盛长黄羌而得名。
平东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镇人民政府驻日中圩。因处公平镇之东而得名。
大湖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碣石湾畔。镇人民政府驻石牌寮。因大德、湖仔为该地大村,1950年建乡时取两地首字合称大湖。
城东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东部。镇政府驻上埔。因处海城东面而得名。
红草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中南部。镇政府驻地青草圩。1927年12月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改称红草,意为红色政权之草。
马宫镇海丰县辖镇。在海丰县南部。清中叶,驻地建天后庙妈祖宫后逐渐形成圩集,称马宫圩。
田墘镇海丰县辖镇。在海丰县东南部,东临碣石湾。驻地田墘圩原被海潮冲刷,地面破碎,地势龟状畸零,故名田畸,后取方言谐音田土乾。
东涌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因驻地处品清湖东面一河涌而得名。
捷胜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南部。因驻地处捷琅埔古战场,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建城。取意“告捷取胜”,故名。
遮浪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南端。驻地地处三面环海的半岛,为遮风避浪屏障,有遮浪圩。
汕尾镇因地处海滩沙坝尾部而得名。清雍正八年(1730)设汕尾巡司,乾隆二十一年(1756)设县丞驻此,称汕尾镇。民国16年(1927)曾设汕尾市。1950年又置汕尾镇。1988年建汕尾市(地级),辖城区、海丰县、陆丰市和陆河县。
:) 一直搞不清附城镇究竟是怎么一个建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