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部巷里觅旧踪——探访粤海关乌坎总口旧址
陆丰东海镇乌坎村,清代曾经在这里设置过粤海关总口。现在,乌坎村内还有一条关部巷,即因粤海关总口驻地而得名。近日,在东海镇、乌坎村干部的带同下,记者探访了乌坎粤海关总口旧址,虽然残破不堪、面目已改,但仍然能略窥当年的风采一斑。在该村天后宫,还存留着一块石碑,虽字迹模糊,仍能辨出“乾隆四十二年”“粤海关总口”等字样。 乌坎总口诞生的背景 话说清兵入关后,郑成功仍据有东南沿海和台湾,继续抗清复明。清廷为切断人民群众同南明小朝廷的联系,在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出台了臭名昭著的“禁海令”,“禁止渔船、商船出海”。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四月,海丰县(当时海陆未分县)奉旨“迁界”,把沿海三十里的居民迁入内地,制造沿海无人区,致使沿海人民遭受饥荒、瘟疫等劫难,出现大量逃荒、死亡的现象,能生存下来的人口仅二三成。 “迁界”遭到人民群众大力反对,其中陆丰大安进士黄易越级上奏的《奏开界疏》雄文收入乾隆十年版的《陆丰县志》。盘踞碣石卫的苏成、苏利则乘机举起反迁界义旗。后在两广总督周有德、广东巡抚王来任等力争下,清廷终于在康熙八年(公元1669元)四月下令“迁界展复”。不过“迁界”的影响却在持续,人民群众对新朝并无信心。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一月,潮州反清义领刘世忠联合郑经水师数万人打败清廷官兵,乘胜追逐至海丰县,南明永历帝任命刘世忠为海丰县知县,海丰二次光复。身为清廷命官的碣石镇总兵苗之秀也投降郑经,被授为“天卤将军”。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清廷调集大军,征讨闽、粤,六月,“天卤将军”苗之秀归顺清廷,至此,海丰全境才归清廷统治。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南明小朝廷被推翻,清廷宣布“开海禁”,允许渔船、商船自由进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漳州、浙江的宁波、江苏的云台山设立四个海关,主持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等事宜。 在这种背景下,广州的海关即粤海关设立运作。粤海关下辖省城大关和澳门、乌坎、庵埠、梅菉、海安、海口六个总口。总口之下,共设有六十多个小口岸,交织为严密的税网。 乌坎总口下辖神泉、甲子,汕尾、平海、靖海五个正税口和碣石、湖东、墩头三个挂号口以及长沙、后门、稔山三个稽查口。乌坎总口的任务是稽查惠州府为主的沿海各港口的商船货物进出口,按章征税等事宜。 乌坎成为总口的有利条件 乌坎为什么能脱颖而出,成粤海关总口之一?这得从它的独特地理位置说起。乌坎位于陆丰县城(今陆丰市区)南约十华里处,南面是浩瀚的南海,北面是辽阔的白沙埔。东面虎头山如一只巨手将港口揽在怀中,使这里成为天然良港。据乌坎村干部介绍,直到解放初,今乌坎村委会所在地还是一片海水,也即是说,那时候的乌坎港口比如今要大得多。早在清代,“乌坎归帆”就是陆丰八景之一。据清乾隆十年的《陆丰县志》记载,“乌坎市,多贸易海产”,“坎为海日,巨舰舴艋大小咸集”,是陆丰的主要渔港。可见粤海关总口设在这里,自然有它的道理,事实上,设立总口后,乌坎成为有清一代繁荣的商港之一。 乌坎总口的机构设置 粤海关设关初期,“设置监督,诚其重地也,至分司其事,大关、澳门则设防御,其余五大总口,并置委员”。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撤销海关监督,由巡抚兼管,税务交与地方官监收“于钱粮地方均有裨益”。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复设监督”,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奉旨“有关税监与地方官原不相统,……大小口岸甚多,监督一人势难分身兼顾,……嗣后凡有监督各关,着该督抚兼管所属口岸”。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确定“管理总口委员七员:一大关旗员,一澳门总口旗员,一惠州府同知,一潮州府海防同知,一雷州府同知,一琼州府同知,一高州府通判”。从此,粤海关七总口又称省城大关、澳门总口、惠州总口、潮州总口、高州总口、琼州总口、雷廉总口。惠州总口即设在乌坎。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穆腾额接任监督后,随着当时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各总口的官员设置才健全起来。通关额设委员七人,分管各总口,除大关、澳门外,分管其余五总口的委员均为就近地方官员兼任,其廉俸在地方官职内领取。据《粤海关志》记载,从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至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的五十三年间,任惠州府同知兼海关委员的有十三任。 乌坎总口税收及进出口货物 清政府在设关初期,对海关税的征收,采取包干办法。乌坎总口及其所属各口,每年解额征交正税银6700两,其中;乌坎正税总口,每年额征银1100两,征收正税钞耗系十字番银,每两补水七分,其担规杂项收十字银系库平,每月除支工火外余存银两按季解贮大关。 神泉正税口,每年额征银600两。征收正税钞耗系十字番银;每两补水7分,其担规杂项收十字番银系库平,每月除支工火外余存银两按季由总口汇解大关。甲子正税口,每年额征银1000两。所收银包平头及支销与总口同,余存银两按季由总口汇解大关。碣石挂号口(每年约征300两),湖东挂号口(每年约征100两),归甲子口管辖,不另解银两。汕尾正税口,每年额征银2800两。长沙口、后门口归汕尾口管辖,不另解银两。 墩头挂号口,每年额征银200两。 靖海正税口,每年额征银100两。 正税口所征税项,有船钞、货源、转口税、其它杂项。挂号口只征收在本口直接出口或直接入口的货税,不收转运税,凡进口于惠州各口,纳过税饷,领有单照者,只收挂号费,不收货税。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政府为严密口岸管理,改多口通商为一口通商,对外贸易只局限于广州一口进行。乌坎总口只进口闽粤两省货物。 乌坎总口按照朝廷和粤海关的规定,严密禁金、银、铁器、铅、锡和硝磺、火药等出口,禁止鸦片进口,限制茶叶及大黄等部分药材的出口量。 乌坎总口的兴衰 乌坎总口,自康熙二十四年设置,至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的150多年间,是上升时期,进出口贸易额大增,年关税收入达一万四千余两,配置的吏役多至170余人。乌坎总口的发展,也推动了乌坎以至陆丰县各行各业的发展。乌坎,原是濒海的小渔村,既无商店、饭馆、客栈,更无工场、学校。乌坎总口的设立,给这小渔村带来繁荣,船只云集,商贾往来不绝,各种铺户,如茶馆、酒肆、烟馆、米店相继开设,集市形成,人口激增,庙宇出现,私垫随势而设。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为防范外寇侵袭,贸易已退居次位。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海关归帝国主义掌握,乌坎总口迅速衰落下来。抗日战争开始,日机对陆丰的狂轰滥炸,使乌坎港更为萧条,陆丰出口香港等地的生猪、蛋品、黄白糖等农副产品,也转向汕尾港出口。 1941年夏,香港、澳门的商船重新进入乌坎港进行贸易,往来的船只逐月增加,可望复苏。次年秋,省里派来了包括主任在内的十二名工作人员,到乌坎设征税站并另成立报税行,按海关的规章制度课征关税。1943年夏,大台风袭击乌坎,三艘将进港的商船有一艘翻沉,其它两艘弃货保船,躲入虎头山附近避难,损失严重。此后,由于日寇入侵陆丰并加紧控制沿海,商船进港更少了。慢慢地,征税站和报税行也撤销了。 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