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文明乡风  赋能乡村振兴 ——我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纪实
环境美了、风气好了、生活舒心了……如今的汕尾,逐步实现婚丧事宜规范化、民间习俗文明化、移风易俗常态化,各地讲排场、比阔气的少了,做公益、献爱心的多了,“份子钱”降了,庙会、宗祠活动的“丁口钱”也不强摊了,文明乡风深入民心,市民群众精神风貌也焕然一新,良好的文明乡风民风正为我市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助力。去年以来,我市以推进移风易俗为抓手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突出党员干部带头、率先垂范,突出群众自觉、全面参与,突出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突出机制保障、常态长效,全面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加强家风乡风民风建设,形成文明礼仪、勤俭节约的新风尚。 移风易俗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五大重点工作之一,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去年3月,我市出台了《汕尾市2021年推进城乡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咬定“把群众人情负担减下去,让社会的文明风尚树起来”这个目标, 从“禁、控、疏、导”四方面入手,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村史馆”融合发展,筑牢精神文明建设高地,着眼“微实事”,做实服务民生“大文章”,推动移风易俗工作从“软任务”变成“村民自觉”,全市各地文明之风越吹越盛,涌现出一批推进移风易俗的好经验好做法。截至目前,移风易俗试点基本实现全域全覆盖。 抓牢“牛鼻子” 涵养文明风尚 去年以来,我市从“禁、控、疏、导”四方面抓牢工作“牛鼻子”,推动“红事一杯茶、白事一碗粥”成为汕尾新风尚。 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市创新“现场推进会+工作指引+测评排名”的方式科学指导各地开展工作,先后建立了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操办婚丧事宜“两报告”“两严控”“四不准”等制度,并充分发挥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作用,对违反规定的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进行媒体曝光并依据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全市党员干部纷纷主动带头移风易俗,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引领农村新风。 我市抓住婚丧喜事限额标准量化和农村“三治”融合两大关键,推动移风易俗由“软任务”向“硬约束”转变。市县两级出台指引和文件,提出婚丧喜事限额倡导标准,各村(社区)结合实际提出明确量化标准,在移风易俗中做到“规矩自己定、事情自己办、监督自己管”。我市专门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汕尾市文明行为条例》,用实体法的形式固化加以推广,聚焦“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超额份子钱、搞封建迷信活动”等突出问题加以规范,还构建了“一约四会、两榜评议、选树善美好人”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机制,指导村(社区)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设立道德“红黑榜”发挥典型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作用,成立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文明乡风理事会,广泛开展议事协商,涵养基层善治;通过“走进汕尾、发现善美”活动推选移风易俗“草根”典型,打造“善文化”内核标识。 同时,我市创新在市级层面设立“汕尾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在镇级层面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夯实工作力量,着力构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为群众开展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提供便利。近年来,我市支持各县(市、区)提升完善丧事集中办理服务功能,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寺庙依法依规修建公益性骨灰楼,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改造提升文化祠堂等场所,为群众举办婚丧喜庆事宜提供方便和服务,鼓励引导婚庆公司和酒店推动简约婚庆服务、婚宴套餐进乡村活动。 筑牢“新高地” 厚植精神根基 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村文化礼堂+村史馆”融合发展,是我市深化移风易俗工作的新探索。近年来,我市坚持“文化地标、精神家园”的定位,激活、整合、共享农村沉睡资源,通过“授牌一批、改建一批、规划一批”,打造了一批功能类聚科学化、建设要素标准化、活动开展常态化的农村文化“集合体”,谱写了真心为民、全力惠民的温情篇章,走出了一道道步履坚实的民生轨迹。 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起后,城区红草镇新村村民的业余生活都有了极大的变化:学习党史的人多了,无所事事的人少了;关心村里事情的人多了,发牢骚闹情绪的人少了;邻里相互帮助的多了,闹矛盾纠纷的少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各种资源都利用起来了,还举办各类活动,村里很多老人都喜欢来这里。”村民杨大爷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挂牌后,他天天来这里“报到”,读书、练字、参加活动,日子过得很欢乐,该站已成为村民的精神驿站。2021年,我市着力打造10个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所、10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串点成线织密文明实践网络,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精品范例。并探索在村(社区)以一定数量的家庭户为单位设置文明实践网格,推动形成文明实践网络,打通新时代文明实践“最后一公里”。 放眼海陆丰大地,一座座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一间间承载“乡愁记忆”的村史馆,正成为美丽乡村的重要风景和村民文化生活的精彩舞台。近年来,我市高质量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在农村文化礼堂内部融入村史馆体系,充分动员全村党员、村民,发挥耕读故土的贤人志士、扎根农村的优秀基层干部和热爱家乡、反哺桑梓的企业家等乡贤的引领作用,捐赠有历史价值的文献资料和老物件,为全村的群众打开了解父辈、了解自身、了解历史的窗口,把农村文化礼堂、村史馆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的靓丽风景线。市委宣传部联合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市农业农村局携手共建农村文化礼堂,通过“授牌一批、改建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了一大批集农村文化礼堂、村史馆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综合体,筑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地。 着眼“微实事” 带来满满幸福 为了让老百姓在移风易俗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我市着眼民生微实事,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设立市级文明实践基金搭建爱心桥梁,设立村级关爱基金、兴建爱心食堂让“人人公益”成为时尚,面向基层常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让优秀健康文化进一步浸润农村阵地。 建设80个农村爱心食堂,为基层困难群众提供爱心暖心餐;定向支持城区东涌镇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示范带建设项目、红草镇拾和村竹围综合市场建设项目和东涌镇等5个爱心食堂建设项目;定向支持陆丰市碣石镇新布村“整治人居环境、助力文明创建”项目和湖东镇新建公园项目;定向支持海丰县赤坑镇南涂村文化礼堂建设项目;定向支持扶危济困、拥军优属、支持教育、帮扶学生及特殊群体项目……去年,在汕尾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第一批惠民项目发布仪式上,107个惠民项目正式亮相,受到群众广泛关注。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全部聚焦群众关心“急难愁盼”突出问题,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形式带给人民群众沉甸甸的获得感。 我市在村级层面广泛成立“关爱基金”、兴建“爱心食堂”,印发《汕尾市爱心食堂(长者饭堂)建设实施方案》,坚持慈善、公益的定位,鼓励外出乡贤和村民自愿捐款,把孝老爱亲,支持鼓励本村子女读书成才作为关爱基金的重要功能,做到阳光管理、家家共享,探索通过政企合作、乡贤助力、村民集资等模式推进“爱心食堂”可持续发展,做好“民生加法”。 近年来,《一切从简》《人来礼不到》等一批优秀的群众文艺作品涌现出来,以“四戏一个”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呈现,受到群众广泛欢迎。我市还充分发挥文艺引领时代新风的作用,常态化开展“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活动,通过志愿服务将正能量从广大群众的心中激发出来,推动文明新风在人民心中落地生根。去年以来,全市志愿者积极投身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成立志愿服务队伍1788支,推出志愿服务项目563项,开展移风易俗等文明实践活动超过32272场。 通过全市上下的努力,我市文明乡风建设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村陈规陋习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群众有了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走进海陆丰大地各个乡村,乡风文明气息越来越浓,健康文明的生活新风尚已然形成,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来源:汕尾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