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海陆赤子——将军有泪不轻弹
本帖最后由 陈泗伟 于 2012-8-17 23:20 编辑海陆赤子——将军有泪不轻弹
陈泗伟
一
历经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洗劫的清王朝,如同一艘巨舰在风雨飘摇中慢慢地沉沦。中国在君主立宪与民主革命期间激烈动荡,各地特别是风起云涌的广东,禁赌、请愿、杀贱、暴动,此起彼落。在这改朝换代的大风暴中,身居穷山僻壤的陈炯明,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在那变幻莫测的时代中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陈炯明1878年生于广东海丰,原名捷,字赞之,又字竞存。陈炯明出生当天,恰逢其父陈曦庭乡试中榜的捷报亦到,父亲遂为儿子起名为陈捷。据史料,陈炯明自幼顽劣异常,少年时期却性情大变,发奋苦学,且温文有礼,20岁的时候中了清朝的秀才,成为一介书生。但当时的大清朝气运已尽,帝国的大厦正在倾覆之中,维新思想、革命风潮在广东正在流行。受新思潮的影响,1906年,28岁的陈炯明到了广州,求学于广东法政学堂,成为第一届学生,两年后以“最优等生”的成绩毕业。1909年毕业以后,陈炯明任广东谘议局议员,提出了《革除衙署积弊案》、《废除就地正法案》、《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案》、《禁绝一切赌博案》等提案。这些提案显示出了陈炯明深受乌托邦思想的影响,“自治”也成为一生追求并践行的理想。1909年,陈炯明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11年3月,他参加了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陈炯明流亡香港,结识了比自己小6岁的精神导师,就是信仰安那其主义的刘师复。安那其主义就是无政府主义,宗旨是无政府、无宗教、无家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老有所养、幼有所依,百姓互助合作,没有贫穷,也没有剥削。刘师复的描绘,和陈炯明的自治理念不谋而合,也成为漳州新政的根本思想。在那位刘师复的影响下,陈炯明构筑了他的“自治”“联省”“联邦”三大步骤,他以后的政治生涯,都是围绕这三大步骤紧密相关,他与孙中山的决裂,也源于“自治还是革命”这一路线的冲突。1913年,陈炯明参加二次革命失败,陈炯明流亡到新加坡,当时孙中山重组中华革命党,并且要求党员画押宣誓效忠孙中山个人,陈炯明第一次表现出了他对孙中山的不从,拒绝宣誓效忠参加中华革命党。1916年,陈炯明回到广东发动起义,参加讨袁的护法运动,任闽粤军总司令,占领了闽西南的漳州、汀州等地,正式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 在这个不大的地盘上,陈炯明开始了他自治实验,那是中国一百年来最重要的乌托邦中的一个——漳州新政。根据2008年的《国家历史》杂志,比较集中地整理了陈炯明在漳州的施政内容,抄录如下:他建设了第一座钢筋水泥桥梁、第一条四车道石板马路、第一个现代公园、第一片城乡公路网、第一家银行,还建设了贫民工艺厂、迎宾大旅馆,在公园的门口,竖着高大的石碑,四面分别篆刻着“博爱、自有、平等、互助。”陈炯明的一个大手笔,是在农村设立现代学堂,做到“一乡一校”。他禁绝了私塾,设立师范学校、普通中学、工读学校、平民夜校、妇女家政讲习所。1920年又增办了女子师范讲习所、女子工读学校,当年就设立半夜学校90余所。报纸杂志也纷纷涌现,《闽星》半周刊和《闽星日刊》出现了,《闽南新报》、《闽锋周刊》、《军事日报》、《云中周刊》也先后创办,陈炯明在《闽星》发刊词里写,“思想一变就会打破旧生活、旧组织,直向进化线上,一起大努力,创造新生活、新组织,达到无国界、无种界、无人我界的境地……”陈炯明还大力延揽全国人才,帮他一起办教育,并在筹办大学。192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发给华盛顿的一份报告中,称“陈氏……施行各种市政改革,他用的手段,近乎革命;但成效极佳,结果人民都感满意。这令中国人看到,事可办成,不必需要过度辛劳和重税。”他还特别提到了漳州宽广的道路,良好的治安,公园、公共菜市场、屠宰场、河堤以及漳厦公路。在陈炯明卓绝的努力之下,漳州成了全国的首善之区,闽南26县成为“模范小中国”,被时人誉为“闽南的苏俄”。 这样的功绩在同时代的精英中是少之又少的。陈炯明也声名远播,成为中国的政治明星,也成为广东百姓的翘首盼望的救星。因此,陈炯明才能以弱胜强,一举荡平广东全境。
二
陈炯明走出漳州,进入广州,开创了广州新时代。他的自治路线图的第二步就是“联省自治”。更大的蓝图已经展开,只待陈炯明大手描绘,但他遇到了孙中山。陈炯明在全省92个县推行自治,到了1921年,全省各县推行民选县长、县议员完成,广东省议会通过《广东省宪法草案》,声明“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陈炯明还邀请陈独秀到广东主持教育全局,创立公办教育,实行免费教育,私立教育也大为发展。1921年,陈炯明创立中国城市史上第一个建制市——广州市,并设了财政、公安、工务、教育、公用和卫生局长。广州还开始筹办市政纪念图书馆、第一公园、公共儿童游戏场、公共体育场、美术学校,举行体育运动会,美术展览,安装马路电灯,还建筑了新式住宅小区。每天有上千名清道夫打扫街道,疏通沟渠,还挨家挨户派发宣传卫生的小册子。广东全省总商会成立了,广东经济调查局成立,股票交易所成立。陈炯明还颁布了禁烟令,让广州数十年的烟、赌大害绝迹。让人目不暇给的新政,让广东成为全国最开放、最民主的省份,陈炯明的治理天才,得到了全国的承认。当时的人甚至将陈独秀、胡适、陈炯明并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三大领袖,陈炯明以他的健行,将新文化运动的成果化为了现实。直到孙中山进入广东。孙中山进广州之前,先对陈炯明承诺,“粤事由陈君主持,中山回粤不过回复前日被逐之颜面。”结果,到广州不久,孙中山就宣布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选举非常大总统。这样,醉心于地方自治的陈炯明,遇上了最顽强也最偏执的职业革命家,崇尚改良的士绅,遇上了暴力革命的鼻祖,安于一方的广东百姓又开始被折腾。当孙中山扬言在广东另立中央政府,人们真不知中国将何去何从?这期间陈炯明和黄兴与孙文出现重大的政治分歧,是应该走民主寻常之路,还是绝对服从俯视个人? 孙陈决裂的根本原因,在于孙主张集权,要武力北伐,统一中国,而陈炯明主张联省自治,以南北和平的手段来谋求统一。这个矛盾无法调和,于是重重疑案产生,陈炯明的战友邓铿之死,成为第一个疑案,历史学家汪荣祖认定,邓铿是被孙中山谋害。而陈炯明的造反,也是因为孙中山欲除掉陈炯明。最大的谜案是陈炯明“炮轰总统府”,这个事件的真相正在浮现,所谓“炮轰观音山总统府”,实际上粤军只虚开了三炮吓唬守军,而且事前通知了孙中山离开,反倒孙中山以海军大炮向广州城内乱轰,炸死无辜平民过百。后来,孙中山贿赂地方军阀攻打广州,陈炯明避战而走。从此,陈炯明从“革命的马前卒”成了“千古罪人”。按照学者叶曙明新著《中国1927——谁主沉浮》中记载,广州百姓因军阀驻军,被盘剥重税,并因罢市抗议被火烧商埠,大批商人被屠杀,孙中山治下的广州,竟然百姓哀号,遭到全国舆论的讨伐。 在先入为主的传统的思想里,谁又怎能理解一代将军陈炯明的雄才伟略?这位中华民国时期广东军政领袖,毕生坚持“联省自治”,致力于以和平协商的方式统一中国,与孙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权、不惜以武力征战谋求统一中国的政治纲领不合,最终分道扬镳、反目成仇,为国共两党均不受欢迎的争议人物。他下野后退居香港,著作《中国统一刍议》,并协助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转型为中国致公党,并首任该党总理。1933年9月,这位曾统军十万,驰骋疆场,威震西南,名扬天下的一代人雄,在位时生活刻苦,廉洁自持,不蓄私财,最后因为家贫,吃不起早餐,饿急了在街边小贩处买了一串不干净的糖串马蹄充饥,染病而死……
三
历史的真相往往令人唏嘘,再回首,云遮断归途,这才一百年的功夫,已经有太多的历史被遮蔽,被歪曲,多少杰出的人物被忽略,被遗忘,被丑化。历史总是对失败者过分刻薄,人民总是忘记对自己最好的人,而品德较高的人往往成为失败者。逢此遭遇者,千古以下,又岂独陈炯明一个人呢。 近代以来,孙中山、陈炯明、将介石的恩恩怨怨也成为历史的恩恩怨怨,真的让世人回味无穷。孙文逝世,陈炯明为其挽联:“惟英雄能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友会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恁一寸赤心知”。陈炯明逝世时,身居军事委员长的蒋介石对陈炯明身后萧条,送给陈赙金三千元。 将军虽逝,世人未忘,如尤烈挽将军联:“循吏传直可编,禁赌禁烟,七星城中,万古当唱遗爱;党人碑那堪读,谁毁谁誉,百花洲上,千秋自有公论。”如居正挽将军联:“民族痛沉沦,忆昔年同举义旗,久欣壮志吞胡虏;奇才叹潦倒,看此日遄归净土,空乘殊勋表岭南。”如徐傅霖挽将军两联:“中国其将亡耶?公虽退职,十年尝胆卧薪,亟拟作一番事业;故人不复见矣,我正索居,千里献刍执绋,特来致无限哀情。”“文则政治如何?武则军事如何?为罪为功,自有千秋秉史;翁以忧国而死!子以殉父而死!能忠能孝,同流百世芳名”鲁迅去世的时候,徐懋庸曾写过一副对联挽鲁迅,“敌乎友乎,余惟自问;知我罪我,公已无言”。敌,友,知,罪,倒是陈炯明与孙中山这两位辛亥元勋一生关系的写照。 陈炯明后来避居香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企图拉他下水,他则反过来要求日人归还东三省。日人拉拢不成,仍赠他8万元支票,陈炯明在支票上打叉退还。其后,他派代表参与将美洲致公党改组为中国致公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直至今日都是参政之一。陈炯明在贫困中病死于香港,竟然要用其母所备的棺木。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地方军政长官,结局如此凄惨,这是非常罕见的。陈炯明去世之时,香港《工商日报》评价道:“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 广东惠州西湖紫薇山,一代将军的英魂长留世间。将军,安息吧,你是铮铮男儿,海陆丰因为有你而声名遐迩,南粤大地因为有你而得风气之先!你不曾流过泪,相信后来的人会为你泪流满面!
本帖最后由 南海闻道 于 2012-4-15 15:53 编辑
陈炯明挽联:“惟英雄能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友会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恁一寸赤心知”。陈炯明逝世时,身居军事委员长的蒋介石对陈炯明身后萧条,送给陈赙金三千元。
尤烈挽将军联:“循吏传直可编,禁赌禁烟,七星城中,万古当唱遗爱;党人碑那堪读,谁毁谁誉,百花洲上,千秋自有公论。”
居正挽将军联:“民族痛沉沦,忆昔年同举义旗,久欣壮志吞胡虏;奇才叹潦倒,看此日遄归净土,空乘殊勋表岭南。”
徐傅霖挽将军两联:“中国其将亡耶?公虽退职,十年尝胆卧薪,亟拟作一番事业;故人不复见矣,我正索居,千里献刍执绋,特来致无限哀情。”“文则政治如何?武则军事如何?为罪为功,自有千秋秉史;翁以忧国而死!子以殉父而死!能忠能孝,同流百世芳名”
徐懋庸曾写过一副对联挽鲁迅,“敌乎友乎,余惟自问;知我罪我,公已无言”。敌,友,知,罪,倒是陈炯明与孙中山这两位辛亥元勋一生关系的写照。
楼主所举的俱是民国时期的新闻联说,这些新闻联说对比当今所谓独具一格的新闻联说,是不是差得很?新闻联说是不是当今独创的?
南海闻道 发表于 2012-4-15 15: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陈炯明挽联:“惟英雄能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友会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恁一寸赤 ...
以上均是楼主所举的民国时期的新闻联说,通畅流利,生动如话,内容深刻,一看就明白内容出处。不像如今所谓的新闻联说堆彻典句,然后注释一大堆,叫人看后模头盖面,不知所云。 好 陈公香港饿死,如今再无炯明!
补充内容 (2012-4-26 23:58):
陈公香港饿死,世上再无炯明。 择木 发表于 2012-4-25 23: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陈公香港饿死,如今再无炯明!
补充内容 (2012-4-26 23:58):
时势造英雄,英雄还要命运的,问好大家!{:4_120:} 本帖最后由 赖杉昌 于 2012-8-20 21:54 编辑
学习!
捷胜大流小学正是陈炯明推行新学时创办的,原名“大巷私立培材国民学校”。
捷胜民间曾传说:
大巷陈厝与另一姓人争此风水宝地,因而投诉到本家陈炯明处。
陈炯明为了不让人说其顾同姓人,因而把此地建设为学校。
现在看来,还是开明之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