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藏 发表于 2024-1-27 16:24:34

被忽悠的自读课本



自从2002年开始实行新课标和编写自读课本以来,我连续询问了九届学生:“见到自读课本了吗?”但没有人知道;也问了多名语文教师:“见到自读课本了吗?”个个都说没有;也问了多家学校的图书馆人员:“见到自读课本了吗?”人人都说没有。是不是,自读课本,被我们忽悠了?!
因为曾经教过两年半语文课的缘故,对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就非常关注了。也正因为教过两年半语文的际遇,促使我阅读《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语文课程标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姚竹青大语文教学法》、《语文学科研究动向》、《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阅读学》、《语文教学论》等关于语文教育教学专著,甚至还促使我去自学考试本科层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两年半的语文实践,实践虽然不长,但我对语文的学习与思考,花费的心思超过我的本专业:历史专业。
虽然好久没有教语文了,但对语文的关注却依然如故。现在还有不少学生喜欢拿他们的作文给我评注。初中生也好,高中生也罢,学生的作文,很少有灵气的佳作:视野不开阔、思路不清晰、语言单调甚至枯燥,缺乏相像力,联想力近乎凝滞;通篇既言之无物,又无病呻吟,连文风也不好,抄袭时有发生。我除了苦笑之外,总是建议学生要多阅读、多观察、多练笔。学生也无可奈何。背诵教科书、做教辅习题、写考试题后,几乎没有什么时间了,读自读课本几乎是不可能的。语文老师除了讲授教科书之外,就是布置学生练习教辅、训练试卷、指导应试了,也没有时间去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我无语凝噎。一切都为了考试,围绕考试指挥棒转:分数是命根,考试是法宝,眼前的实利才是饭碗,才是新船票。有了分数,学生才能升学,教师才能评优,校长才能升官,政府才能贴金啊。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圈内外的人都无法冷静,无法理性,无法“风物长宜放眼量”。但我认为,学生不读课外书,尤其是不读自读课本,总有一天会算总账的时候。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七——九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也就是说,学生每学期课外阅读量至少要有45万字。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自读课本,是适应新课程标准而编写的。十年前,我有幸去华师接受高中新课标培训,虽然是短短几天,但我却购买了50多本关于新教改的书籍,其中就有一本自读课本,名字叫做《翻过那座山》(七年级上册)。这本书我读了三遍。每次阅读,常读常新。喜欢它选材广泛,既有古今中外的文章,又有各式文学体裁;篇幅短小精悍的多,讲究思想性、艺术性,高扬理想主义,追求欣赏性。可以说,篇篇可读性强,非常引人入胜,令人陶醉其里又神往其中,实在是教科书的延伸、扩展和深化。该书32万字,共26个小专题,既呼应课内教科书,又突破教科书的框框,远比教科书丰富多彩。其中,鲁迅的《最先与最后》、马南邨的《生命的三分之一》、罗素的《我为什么生活》、梁衡的《超越百年的美丽》、诸葛亮的《诫子书》、叶圣陶的《谈阅读》……都是读了给人知识、发人深省、启发智慧、陶冶性情、催人奋进的好文章,即使是成年人读了之后,也会欢欣鼓舞的。最后一篇《写作指导原则》,学生如果按照里面五个原则来实践,并逐渐养成习惯,那么它将远胜于《写作指导》之类的教辅,也将远胜于课堂语文教师的应试作文指导。
《翻过那座山》这本书,虽然是与教科书相配套,但它强调学生要独立阅读、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这样的学法,实际上是对应试教育的反叛,是对满堂灌的无声抗议。学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才能打破时空界限,思接千里,视通万里,从而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联想力,并借助它们的翅膀,翱翔展翅,搏击长空,体验自由独立与博大精深。因此,学习自读课本,“不但可以巩固和扩大在课内所学的东西,而且可以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助于发展个性和特长。”
这么好的课本,居然被搁置,被忽悠,实在是匪夷所思。一年又一年、一届有一届的学生都没有接触自读课本,《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量能够达标吗?阅读量都不达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好吗?
其实,自读课本也是课本,与课内教科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作用更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忽悠学生的课外阅读啊!
什么时候自读课本不被忽悠,被置于课内教科书同等重要的位置,社会重视、教师热心引导、学生积极阅读,那么,什么时候我们就真正地进行素质教育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被忽悠的自读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