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神操作,百姓压力重
公立医院本来要跟公立学校一样,都要财政负担起责任,但是,长期以来,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比例非常不够,只好允许医院在销售药品时加成15%—20%作为补偿,以维持医院正常运转,解决医务人员的工资奖金等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屡遭诟病的“以药补医”的由来。平心而论,“以药补医”模式在经费紧张的时候,起到了维持医院正常秩序,确保医疗系统正常运作下去。但是,鼓励医院创收,实行收入归己,自行支配,等于把医院当作“企业”推向市场,让医院不得不始终考虑自己的“利润”。最明显的例子是,医生,主要是医院的领导层,互相见面了,就问:你们医院每年创收多少?我们医院是10亿,我们医院是2亿……没有哪个院长说:我们医院取得多少学术成果,突破哪些医学难题。大家坐而论钱,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论称分金银。今日的医院,或许可以跟梁山泊相媲美。医院不再把“治病救人,弘扬革命人道主义”作为目标,而是把逐利作为主要目标。根据某地年度统计,某大医院收入的三种来源中,药品加成收入占57%。为了实现这么高比例的药费收入,医院和医生自然会倾向于给患者开大处方、用高价药、多做检查等。有人归纳在中国就医之难的“八步曲”:
1. 无论何病,必先做检查。2. 无论何病,必先抽血化验。3. 医生必问,是否持有医保。4. 排队数小时,诊疗仅数分钟。5. 小疾过度治疗,重症则更甚。6. 医院以利为先,有金则治,无金则弃。7. 医生疲惫不堪,患者痛苦难耐。8. 最终人人自求多福,又回到了求医的起点。
医院的另一个神操作就是虚高药品价格。各地都要发展,条件允许的,上,不允许的,创造条件,也上。于是,我国的药企遍地开花,又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规模小,竞争激烈,内卷严重,“卖药的比吃药的还多”。因为市场竞争激烈,加上一些监管部门形同虚设,管理不到位,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资本逐利心强,部分、厂商还利欲熏心,采用违规手段虚报成本、肆意加价,又由于医院主动控制药物成本的动力不足,许多药企采取红包回扣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进入医院。
近年来,国家连续20多次降低药价,但许多企业采取换名、换包装、换成分比例、重新审批等办法避开国家的降价约束。医院一些部门也“明修栈道,内渡陈仓”,继续维持高额收入。比如,对心梗患者,动不动就给他们搭支架,现在搭支架的患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到处都遇到搭过支架的人。而且,国务院宣布支架“国产化”,每个支架价格在800元(原来进口支架药15000元)。医生很高明,搭支架之前,搞个“球囊”,说球囊比较贵,所以,心梗患者一台手术下来,并没有因为国家降低支架价格而减少负担。负担还是“涛声依旧”,“雷打不动”。真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