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电影始祖在汕尾?这个戏早该火了…
在广东陆丰流传着这样一种古老的戏剧它因利用灯光将兽皮或纸板雕镂的人物和景物映在幕布上演出而得名史学家将这种艺术样式称为“世界电影的始祖”它就是陆丰皮影戏01 我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潮州皮影的唯一遗存
皮影戏,俗称“皮猴戏”或“抽皮猴”。关于它的起源,学界众说纷纭,尚无确考。南宋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对当时东京汴梁的董十五、赵七、曹保义等9位影戏艺人已有记载。这说明,至少在宋代,皮影戏已经成熟和盛行。
《哭塔》(来源:陆丰市皮影剧团)南宋末年,皮影戏随闽南移民传入陆丰,明朝已广为盛行,至清末,陆丰影戏班社已达20个左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海陆丰的大部分戏剧都被迫停鼓散班,而皮影戏班仍活跃在一些乡镇,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皮影戏形成了南路、北路两个流派。据《汕尾市志》(2013)载:“陆丰皮影戏属于南路的一支,是我国三大皮影系统(关中皮影、北方皮影、 潮州皮影)之一潮州皮影的唯一遗存。”
02 举手投足间生动传神
陆丰皮影戏的经典传统剧目有《高文举连》《祝英台连》《秦雪梅连》《吕碧英连》等数十个,流传至今尚有《红朱奇点汇》《柳世春》《珍珠记》《乌鸦记》《杜十娘》等13本。
传统的陆丰皮影戏,乐器分文畔、武畔,以福佬方言道白,唱腔以正字戏、白字戏曲牌为主,包括《四朝元》《下山虎》《驻云飞》《锁南枝》《红纳袄》等。此外,陆丰皮影戏还融合了当地的渔歌小调,曲调委婉,自成一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哪吒闹海》(来源:陆丰市皮影剧团)在清末文人李勋所著的《说吷》卷十三中,有这样的描述:“潮人最尚影戏,其制以牛皮刻作人形,加以藻绘,作戏者匿于纸窗内,以箸运之,乃能旋转如意,舞蹈应节;较之傀儡,更觉幽雅可观。”
刻刀说到陆丰皮影戏的“幽雅可观”,就不能不提做工考究的“影人”。陆丰皮影戏的影人、影景制作,选用的是韧性和透明度俱佳的黄牛皮,艺人先用堑刀画出轮廓,后用雕刀加以修饰,这期间,讲究的是刀工精致,造型逼真。影人一般分头、身、四肢等几部分,均为侧影,头部附有盔帽,身部、四肢皆着服饰,涂油彩后烘烤压平即成。要将每一道工序做到完美,艺人们至少需要十数年的磨炼。1978年,在《飞天》一剧中,陆丰皮影戏还突破了以侧面影人为主的表演传统,首创正面影人,皮影戏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飞天》传统陆丰皮影戏艺人要包唱生、旦、净、丑全戏,而实际上,艺人的表演还远不止这些。作为傀儡艺术,皮影戏艺人们要按照“生对眉”“旦对脐”“净对肩”等动作规范,边唱边操作。根据不同的剧情,一至数人不等的表演者,要展现多个角色的喜怒哀乐、不同性格。剧目不同,表演亦异,有的以唱腔取胜,做功细腻;有的表演粗犷、夸张,擅于变幻,对艺人们来说,这绝对是个精细活。正因为有了艺人的高超技艺,陆丰皮影戏高约20~30厘米的影人,做到了眼能眨动,嘴可开合,举手投足,生动传神。
03 幕后
光影之中的传承与坚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省唯一的专业皮影剧团——陆丰市皮影剧团,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对皮影戏的唱腔、表演、造型设计等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出了《红军桥》《集体有余》等现代题材剧目,社会反响热烈。
《猴子捞月》(来源:陆丰市皮影剧团)2006年,陆丰皮影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中国皮影戏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借助现代电声技术,剧团编排的《飞天》《鸡斗》《猴子捞月》《龟兔赛跑》《碧海丹心》等优秀剧目,参加国内外展演,屡屡获奖。
皮影戏进校园。(来源:陆丰市皮影剧团)
作为汕尾市唯一的世界级非遗
陆丰皮影戏宛若一朵艺苑奇葩至今依然扎根岭南悠然绽放来源:汕尾共青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