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魂:华水塘地下党组织的英勇事迹
革命之魂:华水塘地下党组织的英勇事迹作者:戴镜兵陈伟忠华水塘地下党组织活动旧址坐落于广东省海丰县平东镇谷兜村,涵盖了华楼村、水龙村和坪塘村(简称“华水塘”)。这三个村庄紧密相连,总人口接近千人,村民世代以农耕为生,民风淳朴且多有习武之风。然而,近代以来,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下,华水塘村民的生活日益艰难,陷入贫困与苦难之中。20世纪20年代初,共产党人彭湃同志在海陆丰地区发起农民运动,为华水塘人民带来了翻身解放的希望。村民们积极响应,展现出高昂的革命热情。大革命时期,华水塘人民组建起农民自卫军,投身于减租减息的斗争。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他们坚定地跟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继续与敌人进行斗争。同年11月21日,海丰苏维埃政府成立,华水塘人民在党的引领下,将农民自卫军改编为赤卫队,承担起保卫家园、对抗敌人的重任。同时,他们还发起了分田到户的运动,实现了人民群众千百年来对土地的渴望。这一变革加深了华水塘人民对党的认识,许多有志之士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下旬,国民党反动军队四路围攻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在关键时刻,华水塘人民听从党的指挥,保护了许多未暴露身份的党员,让他们得以潜伏下来,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1933年,中共东江特委及海陆紫县苏区的领导人在极其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一连串的牺牲给海陆丰地区的党组织活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尽快恢复该区党组织活力,上级党组织在同年8月做出了重要决策,派遣经验丰富的宋华明与刘茂两位同志前往海陆丰。经过数月的长途跋涉,穿越了崇山峻岭与蜿蜒乡道,宋华明与刘茂两位革命同志终于在1934年初的寒风中,踏上了平东华水塘这片饱经苦难的土地。尽管这里处处显露着贫穷落后的痕迹,但人民的热情与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却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而明亮。他们受到了当地党员的热烈欢迎,那些同样怀揣着革命理想的同志们,用淳朴的笑容和真挚的情感,为两位远道而来的战友提供了尽可能的帮助与支持。农历正月十一日,正值新春佳节之际,公历日期为2月24日,宋华明与刘茂在张坤等当地党员的精心安排与协助下,正式在水龙仔村安顿下来。这个村庄虽小,却隐藏着一股不屈不挠的革命力量。村民们以朴素的方式表达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支持,为两位新到来的同志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与安全上的保障。为了确保秘密活动的安全,宋华明与刘茂在张坤等人的协助下,巧妙地利用村边的茂密竹丛和村外隐蔽的山园,挖掘了三个既隐蔽又实用的地洞作为居所。这些地洞的设计堪称一绝,外表看似普通耕地,实则内部构造复杂,通道纵横交错,既便于隐蔽藏身,又便于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逃生。这样的居所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安全的栖身之所,更为他们在敌后开展秘密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使得革命的火种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燃烧。定居下来后,宋华明和他的同志们没有片刻耽搁,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而艰巨的革命工作中。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巧妙地利用当地的竹编手艺,以做竹篾为掩护,表面上看似普通的手工艺人,实则在进行着关乎海陆丰党组织的秘密活动。在这个看似平静的村庄里,宋华明等人频繁地与来自各地的同志接头谈话,他们或在竹丛间低语,或在夜幕下秘密会面,传递着一条条至关重要的革命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如同暗夜中的明灯,指引着革命的方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华明等人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他们不再局限于夜晚出行,白天也开始大胆地走出家门,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打成一片,宣传革命思想,发动群众斗争。他们的身影活跃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革命的理想和信念。然而,这一系列勇敢而坚定的行动也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警觉。敌人开始密切关注水龙仔村的动向,企图寻找并破坏这个革命据点。面对敌人日益严密的监视和搜捕,宋华明等人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斗争的决心,他们巧妙地与敌人周旋,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国民党反动派在得知水龙仔村成为革命据点后,如同闻到血腥味的猛兽,多次在漆黑的夜晚对水龙仔村进行了严密包围和突袭,企图通过武力手段摧毁这个革命的火种,切断革命同志与外界的联系。在一次毫无预警的袭击中,夜色如墨,寒风凛冽,国民党反动派的士兵悄无声息地包围了整个村庄。宋华明、刘茂和古丁运(上级派来的另一位同志)等三位同志,凭借过人的机智、敏锐的洞察力和勇敢无畏的精神,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找到了突破口,历经艰险,侥幸逃脱了敌人的魔爪。然而,这次袭击却给无辜的村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许多青壮年被敌人无情地抓走,遭受严刑拷打,试图从他们口中获取革命同志的线索。村庄里,老人、妇女和儿童无助地哭泣,他们的亲人一夜之间音讯全无,生死未卜。水龙仔村几乎成为了一个空村,往日的宁静与和谐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村民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对敌人的残酷暴行,宋华明、刘茂和古丁运等革命同志心中充满了愤怒与悲痛。他们深知,只有继续坚持斗争,延续革命火种,直至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才能为无辜的村民们讨回公道,才能让人民摆脱苦难,迎来真正的解放。于是,他们在困境中挺直了腰杆,擦干了眼泪,更加坚定地踏上了革命的征途。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制造得如此严峻且紧迫的形势,宋华明、刘茂等革命同志不得不做出痛苦而明智的选择——各自奔逃,以寻求一线生机并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刘茂,这位勇敢而坚定的革命战士,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高潭山区的征途,那里地势险要,便于隐蔽,是开展革命活动的理想之地。他决心在那里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点燃更多人心中的革命火种。宋华明,则选择留在水龙仔村附近,利用熟悉当地地形和群众基础的优势,继续开展秘密活动。他深知,尽管形势危急,但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对革命事业的追求和信仰。为了寻求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他曾冒险回到黄羌麻竹老家,试图联系原赤卫队员张添。然而,由于疏忽大意,他忘记携带了能够证明身份和革命任务的重要文件,这一失误使他不得不匆匆结束这次行程,再次返回危机四伏的水龙仔村。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位忠诚的革命战士。在返回的途中,宋华明不幸被敌人逮捕。面对敌人的审讯,他展现出了共产党人应有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面对敌人的酷刑逼问,他咬紧牙关,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却始终不吐露半个字,坚决不向敌人低头。与此同时,刘茂和张坤等其他革命同志也相继落入敌人之手,他们被无情地关押在同一个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四周是冰冷的石壁,空气中弥漫着绝望的气息,但宋华明、刘茂和张坤等人却并未因此放弃斗争。尽管身处绝境,他们却依然保持着共产党人的那份高尚品质和崇高信仰,坚决不为了自保而出卖同志,不连累无辜之人。在敌人的监狱中,他们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和拷问,但他们的意志却如同钢铁般坚硬,始终不曾动摇。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无声地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那就是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要坚守信仰,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在狱中,他们互相鼓励,共同坚守着对革命的信仰和忠诚,这份精神力量成为了他们最坚实的铠甲。然而,敌人并未因此而放弃对他们的迫害。同年九月的一个阴暗日子,宋华明和刘茂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了,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也点燃了更多人心中的革命火种。他们的英勇行为,如同一束光芒穿透了黑暗的牢狱,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而张坤等人,虽然经历了长达六年的牢狱之灾,身心饱受摧残,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对自由的渴望和对革命的信仰。终于,在漫长的等待和坚持后,随着革命迎来了伟大的胜利,他们走出了国民党的监狱,重获自由。这一刻,他们深知,是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牺牲换来了今天的自由,英雄们将继续前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华水塘地下党组织活动旧址,作为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每当人们走过这里,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宋华明、刘茂、张坤等人的英勇事迹,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传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参考文献:1、《苏维埃之光》2、《海陆丰革命史料》3、《中共海丰党史大事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