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姜产业 强村富民添新篇——城区东涌镇宝楼村生姜种植及产销帮扶行动小记
科技赋能姜产业 强村富民添新篇 ——城区东涌镇宝楼村生姜种植及产销帮扶行动小记春耕时节,万物勃发,正是生姜种植季。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生姜种植技术培训在东涌镇宝楼村火热开展。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科技特派员团队走进田间地头,为生姜种植户带来一场“技术及时雨”。
此次培训不仅聚焦种植技术提升,更创新推出“帮扶+帮带”模式,联合强村公司打通产销链条,为宝楼村生姜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特派员授课 技术落地促增收 上午10时,宝楼村委会会议室座无虚席,50余名生姜种植户早早到场,农户揣着自家地里挖出的姜块,期待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徐世强博士以“生姜高产高效种植技术”为主题,从品种选择、土壤改良、种植模式、水肥管理到病虫害绿色防控,逐项展开讲解。
“生姜喜温怕涝,宝楼的沙壤土透气性好,但保肥力弱,建议增施有机肥。”“姜瘟病一旦爆发,必须及时拔除病株,用生石灰对土壤消毒。”……徐博士一边展示课件中的对比图片,一边用方言解释技术要点,引得村民频频点头。种植户余伯忍不住插话:“博士,我家姜田去年姜瘟发病高了,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方案防治?”徐博士当即回应:“减低发病率需要一整套措施,涉及选种、消毒、土壤处理、排灌管理等等一系列措施。” 在互动答疑环节中,徐博士一一解答了农户们提出的问题,大家针对姜种挑选、储存等难题进行了交流分享。村民纷纷表示:“以前种姜全凭经验,现在有了科学指导,亩产上去了,种植也更加省心!”随后现场还给农户发放《生姜种植技术手册》。
手把手指导 田间课堂解难题 理论培训结束后,科技特派员团队还直奔农户家里,开展“一对一”实操指导。在种植大户李杰家里,科技特派员蔡时可蹲下身仔细查看姜种萌芽情况,“消毒不到位,烂姜、发霉的、干瘪的都要筛选出来分类处理”。在姜田,他仔细察看起垄状况,“垄高要保持在30厘米以上,四周的排水沟要低于田里面的,姜沟里面浇一点就可以,大水漫灌容易板结。”
专家到村民家查看姜种萌芽情况。
“专家到地里手把手教,连怎么挖排水沟都讲得明明白白,这才是真帮实扶!”村民余叔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据了解,科技特派员团队进驻以来,围绕宝楼荔枝、生姜等特色产业开展全流程指导,制定种植技术规范,为种植大户制定了个性化种植方案,推动生姜高品高质高产。 产供销联动 强村公司搭起致富桥 技术瓶颈要突破,市场风险更要化解。为进一步推动宝楼生姜产业化发展,村属强村公司——汕尾市姜荔强村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订单种植+保底收购”的模式进一步扩大生姜种植规模。强村公司通过对接国泰、海珍等企业以及商超、电商平台,以略高于市场收购价的价格包销农户生姜,真正做到联动带农;依托龙头企业资源优势,通过品牌包装、直播带货提升附加值,让好姜卖上好价钱。
乡村振兴新图景 小生姜撬动大产业 宝楼村驻村第一书记章玉杰介绍,生姜种植是村里的传统产业,但长期以来受制于技术粗放、销路单一,始终未能形成规模效应。“今年我们计划扩种生姜至200亩,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新实施‘技术帮扶+产销联动’模式,未来还要开发腌姜、姜茶、姜醋等生姜精深加工产品,让更多农户享受到产业链增值收益。” “百千万工程”实施推进以来,宝楼村认真贯彻落实市、区、镇具体工作部署要求,深入挖掘资源禀赋,通过“专家送技+强村搭台”双轮驱动,推动生姜产业提质升级、焕发新生机,一幅“产兴旺、乡村兴”的美丽画卷在这片沃土上更加耀眼。来源:汕尾日报记者:张文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