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险:陌生链接莫乱点,电信诈骗要严防
某日,汕尾建行分行营业部接待了一位神色慌张的客户,向工作人员诉说自己遭到诈骗的经过。原来,客户接到自称某音客服的后台电话,对方声称,客户开通了该软件的业务,每月将自动扣款500元,询问客户是否知情,客户表示疑惑,因为他从未开通该业务,便要求客服关闭该功能,对方趁机开始诱导,表示可以帮他解除该业务,要求客户点击其发送到手机短信的链接,同时将银行卡号及验证码报给对方。客户按照对方的诱导,点击后跳转到某会议中,手机也被远程锁住操控且无法关闭,此时客户才惊醒,意识到遇到诈骗了,迅速来到营业网点寻求工作人员帮助。网点工作人员赶忙阻止客户发送验证码,迅速通过智慧柜员机,引导客户挂失银行卡紧急止付,防止进一步的资金流失,协助该客户打印流水及查询金额明细去向,并迅速带领客户至柜台,在营运主管及客服经理的协助下,很快更换了新卡号及修改银行卡密码,成功堵截1例(侵害客户类)电信诈骗事件。
最后,网点工作人员还对该客户讲解电信诈骗案例等金融知识,提高客户的金融素质和金融安全意识。
案例解读
一、诈骗手段分析
本案例中,诈骗分子为实现诈骗目的,使用了四种诈骗手段,让受害者放松警惕,一步步陷入诈骗分子设计好的陷阱。
(一)伪装身份:诈骗分子通过伪装成“某音客服”,利用客户对知名平台的信任,降低客户的警惕性。
(二)制造恐慌:声称客户开通了未知业务并需每月扣款,制造紧张氛围,使客户在慌乱中失去理智判断。
(三)诱导操作:以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为由,诱导客户点击链接并提供银行卡信息及验证码,进而实施诈骗。
(四)远程操控:通过技术手段远程锁定客户手机,使其无法自主操作,进一步掌控局面。
2.客户心理分析
案例中,客户在遇到诈骗圈套过程中,心理防线被层层突破,先后出现了三种心理特征。
信任心理:客户对“某音客服”这一身份存在信任,未对来电者身份进行核实。
慌乱心理:听到每月扣款的消息后,客户陷入慌乱,未冷静思考便按照对方要求操作。
求助心理:意识到被骗后,客户迅速来到银行网点寻求帮助,体现了客户对银行的信任。
风险提示
接到陌生来电时,不要轻易相信对方身份,尤其是涉及金钱事务时,要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面对类似“扣款”“退款”等信息时,保持冷静,不要慌乱,仔细思考事情的合理性。切勿随意点击陌生链接,更不要将银行卡号、验证码等重要信息透露给他人。一旦意识到可能遭遇诈骗,要迅速采取行动,如拨打银行客服电话、前往银行网点或报警等,争取时间减少损失。学习知识,增强防范,积极学习电信诈骗案例及相关金融知识,了解诈骗手段,提高自身防范意识。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但只要我们保持警惕、冷静应对,就能有效避免上当受骗。
来源:建行汕尾市分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