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清湖休闲区噪音扰民,折射执法困境与民生痛点
作者: 品清新民品清湖畔、汕尾市城区天成酒店对面的海边休闲区,本是市民享受海滨生活的公共空间,却因每晚7点30分至10点的露天高音量唱歌活动沦为噪音“重灾区”。
据居民反映,该区域音响设备音量高达80分贝以上,远超国家规定的居民区夜间噪音标准(40分贝),严重干扰邻近小区居民生活,尤其是儿童晚间学习与休息。尽管居民多次通过12345政务热线投诉,媒体《有话直讲》栏目组也曾介入报道,但问题始终未得到有效解决。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城市管理中的执法短板,更折射出公共利益与个体权益平衡的深层次矛盾。
一、噪音扰民问题长期存在,职能部门执法流于形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公共场所使用音响器材不得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亦明确,制造噪音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行为可处警告或罚款。然而,天成酒店对面的休闲区噪音问题持续数月,职能部门虽多次受理投诉,却仅采取“口头警告”“现场劝导”等柔性措施,未对违规行为进行实质性处罚或强制整改。这种“以劝代罚”的执法模式,既未形成有效震慑,也未解决根本问题,导致居民陷入“投诉—短暂改善—反弹”的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三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曾通过联合环保部门现场检测、责令整改并跟踪落实的方式,成功解决酒店空调噪音扰民问题。相比之下,汕尾市相关部门的执法行动显然缺乏技术手段支撑(如分贝检测)和后续监督机制,暴露出执法专业性与执行力的不足。
二、公共空间管理缺位,民生诉求与城市治理目标失衡
海边休闲区作为公共空间,本应兼顾娱乐与居住功能的平衡。然而,当前的管理缺失导致部分群体过度占用公共资源,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根据《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三十条,夜间(晚22点至晨6点)禁止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活动,但该休闲区的噪音高峰时段(19:30-22:00)虽未达“夜间”定义,其分贝值却已远超日间标准(50分贝),相关部门对此存在监管盲区。
此外,12345热线的“失灵”进一步削弱了公众对行政效能的信任。作为政府与市民沟通的重要渠道,热线受理投诉后若仅停留在“转交职能单位”层面,而未建立问题解决的闭环机制,则易沦为形式主义的“传声筒”。
三、破解困局需多措并举,重构治理逻辑
1. 强化执法刚性,落实技术监管:职能部门应配备专业噪音检测设备,对超标行为依法处罚,并公开执法结果以儆效尤。可参照三亚案例,联合生态环境部门开展跨部门协作,确保整改措施落地。
2. 优化公共空间规划与管理:划定特定区域与时段供娱乐活动使用,设置音量限制标识,并通过社区协商机制平衡不同群体需求。
3. 完善投诉反馈机制:12345热线需建立问题跟踪与问责制度,对重复投诉案件启动督办程序,并向社会公开处理进展,避免“踢皮球”现象。
4. 引入社会监督与媒体曝光:鼓励市民通过录音、视频等方式固定证据,支持媒体对典型案例持续追踪报道,形成舆论压力倒逼执法效能提升。
结语
噪音扰民看似小事,实则是检验城市治理水平与民生关怀的“试金石”。汕尾市相关部门需正视执法惰性,以技术赋能监管、以制度保障执行,方能破解“投诉无果”的困境,真正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体权益的共赢。
否则,放任此类问题蔓延,不仅损害政府公信力,更将加剧社会矛盾,与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背道而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