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旭盛 发表于 7 天前

文理交融处,自有赤子心——读《诗人与数学家》有感

9月5日,我终于从木易老友办公室取回那本期待已久的《诗人与数学家》。此前数次去他办公室,皆因他忙于奔波各部门、解决实际问题而落空。这份“姗姗来迟”,反倒让杨必成、吕烈、杨建成三位先生的合著更添一份珍贵、更值得一份期待。当指尖触到书页上杨必成教授亲笔落款的字迹时,8月16日木易那句“杨教授只赠单位三人,你是其中一个”的话语再次浮现,感动与自豪交织,更让我对这本书多了几分敬畏——这不仅是一本著作,更是一份承载着情谊与精神的文化馈赠。
翻开书页,首先被第一章的温情打动。杨必成教授以短文追述与医生兼诗人吕烈的交往,48首诗词串联起几十载的友谊,字里行间满是亲切。这是两位长者在岁月中始终向上的生命写照。吕烈先生以诗词为笔,杨必成同志以数学为尺,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却在这份跨越时光的交往中达成了奇妙的共鸣。读到文章结尾,我感受到79岁的杨必成教授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对我来说,这既是“口”的高标,也是“行”的巨人。
第二章按序收录的48首古典诗词,是全书的“灵魂线索”。吕烈先生的笔触兼具文人风骨与生活温度,既有对世事的洞察,也有对友人的惦念。每一首诗词都如同一帧剪影,定格下创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考与感悟。
在第三章中,杨建成先生作为吕烈学友与杨必成教授的胞弟,以饱含的激情兼具充满乡音乡土的幽默,浅白如话地评述解读其中26首诗词的写作花絮与深层意义,更像是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后门”——我们得以透过文字背后的故事,看见诗人构思时的巧思,以及数学家与诗人交流时的思想碰撞。这种“评述+原作”的搭配,让诗词不再是孤立的文字,而是融入了鲜活生活气息的文化载体。
第四章对吕烈生活点滴的介绍,进一步丰满了人物形象。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日常中的细碎片段,却恰恰勾勒出一位热爱生活、坚守初心的文人模样。
而第五章杨必成教授的“数学追梦历程”,则让全书的主题实现了升华。他坦诚分享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探索与坚守,更着重讴歌改革开放对科研事业的推动——这不仅是个人的成长史,更是“老三届”那一代知识分子在时代浪潮中追逐理想的缩影。当“数学公式”与“家国情怀”相遇,我们忽然明白,无论是诗人笔下的家国,还是数学家心中的真理,本质上都是对“热爱”与“责任”的践行。
通读全书,最打动我的是其“文理相通”的独特气质。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但《诗人与数学家》却用真实的交往与创作证明,文学的感性与数学的理性并非对立,反而能在精神层面相互滋养。杨必成教授在数学研究中坚守的严谨与执着,与吕烈先生在诗词创作中秉持的真诚与热爱,本质上都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而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更是超越领域的共同追求。这种“相通”,让本书不再是简单的“诗人作品+数学家自述”,而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对话录”。
恰逢周末,我呆在书房,一边阅读一边抄录书中的精彩段落,那些诗词中的意境、文字里的温度,都化作了可触碰的力量。坦白地讲,这是一份有质量的文化艺术食粮——它不需要刻意去“啃读”,而是需要慢慢咀嚼、细细吸收。当我们从吕烈的诗词中读懂文人的风骨,从杨必成的历程中看见学者的坚守,从杨建成的评述中感受友人的真诚时,这份“食粮”便已转化为自身的营养:它教会我们,无论身处何种领域,都应保持对热爱的执着、对生活的热忱,以及对家国的赤诚。
合上书页,窗外的太阳正在穿越云围——那是台风到来之际的努力。《诗人与数学家》或许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却以最真诚的笔触,记录了文理交融的美好、长者坚守的初心。这份美好与初心,恰是当下最珍贵的文化力量,值得我们反复品读、长久铭记。我也习惯性地拿起笔,写下这段文字,回味三位先生的精彩的人生、执着的追求和赤子的信念。

劳工时评 发表于 7 天前

感人事迹,励志故事

郑溢涛 发表于 5 天前

前些日子,又与网友谈起洪老师与市民网的网事……

流山 发表于 5 天前

劳工时评 发表于 2025-9-7 20:36
感人事迹,励志故事

汕尾的骄傲,中国的骄傲——向著名的数学家杨必成教授致敬

郑溢涛 发表于 3 天前

郑溢涛 发表于 2025-9-9 08:26
前些日子,又与网友谈起洪老师与市民网的网事……

【若干年前,《汕尾日报》给杨必成教授做了一个版的专题报道,初稿是当时拟聘入报社的林剑虹执笔的,我配写了下面这篇评论。报纸出来,杨教授看到我文中提到《马背上的水手》,有点惊讶,说那是他特喜欢的小说。】

精神的“青年气概”
郑溢涛

       正在因周围的一些与笔和文字有关、与文艺和学术有关,说白了是与人的精神气概有关的表演和现象而感到羞耻和困倦的时候,见到了杨必成教授。与他交谈,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血性扑面而来,不禁又要说出那句话来:“如果真有什么是海陆丰人的血脉的话,这就是,这才是!”
       在我看来,他的精神魅力比他那些丰硕的学术成果更具有启示意义。这让我感到激奋又悲哀,在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许多骚人墨客身上,甚至在不少专门搞人文研究的人士身上很不容易看到的人文蕴涵和亮点,却在这位自然科学家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刚健之气,一种狷介之风,在搏击人生、挑战命运中,不乏对社会、历史、现实,对人文背景甚至对体制背景的哲学思考,不乏对庸俗世事人情的批判。特别是批判的姿态,在一个“关系就是生产力”、盛产“好好先生”、从来就缺乏说“不”性格的国度,不用说有多可贵。
       他是一个习惯于对许多“潜规则”说“不”的人。比如,拒绝给人当“枪手”,拒绝为亲友偏离底线的事“牵线搭桥”。我想,这肯定不能为他赢得“好人缘”。他总说:“我没这个能耐。我办不到。”其实,以他的份量,“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说到“人缘状况”,人们总是缺乏进行必要的实事求是的辨析,或者总是不愿意面对。当多数人都对一个人“敬而远之”时,事实大概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个人确实有不小的毛病,另一种则主要是因为多数人有着共同的毛病。君不见,一个“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而又平时待人处事不太讲究技巧不善随机应变的人,是常要受到多数人“人缘不好”之类的诟病的。深入地去研究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解读到中国人数千年来的一个大秘密。这是一个可怕的“黑洞”。就如杨必成,在访谈中他也不止一次交代,不要把他一度受到压制、排挤的事写出来(还有不久前采访过的赤石籍画家陈惠彪,也是个极本色的人,他也交代不必写上原先作为公务员后愤而辞职的一些龌龊人事背景)。这一方面可能是对一些见惯不怪的现象的不屑,一方面也未必不是出于对日益庞大的“潜规则体系”的某种顾虑吧。
             杨必成有句名言:“有了数学网就没有关系网,有了关系网就没有数学网。”我们身边的不少人,则是“倒行逆施”的。比如文艺领域,一些人的想法和做法是,有了关系网就有了好作品和好名声,有了关系网就有了精神高度。不必再饶舌,这早已经是当今文场上的一个公开秘密了。一面是浅尝辄止,一面又想暴得高名;冷板凳坐不住,“跳梁”功夫却无师自通——全在人事上用力,怕是到头来,作品安在哉?只留若干笑柄。
       “人生不言老”,“人生从六十岁开始”。不老的是作为“人”的精神。一种刚健之气,一种狷介之风,一种求真葆善的执着,这就是精神的“青年气概”。正如《马背上的水手》一书的译者董秋斯在该书《译者序》里说的:“诚然,杰克伦敦有他得天独厚的地方,便是脑力强大,体魄健全,能通晓常人不易通晓的东西,能吃常人吃不消的苦。但这不是最主要的成功条件。……我以为杰克伦敦最突出的地方,便是他那不屈不挠的青年气概。”
       说得多好啊!作为活生生的人,还有比这更为本色更为核心更应该坚持的特质么?至于人际问题之类,从来如此的,不一定就对;多数人都如此的,也不一定就对。既然如此,该说“不”时就说“不”,这才是不老的精神气概!这才是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理交融处,自有赤子心——读《诗人与数学家》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