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的壳,形式的核
在我们这里,我见识了不少以“规矩”为名的“形式”。有时候看多几眼都会感到反胃想吐!看起来、听起来好像是一种规矩并以“无规矩不成方圆”的思想训诫搪塞自己躁动的思维,然而实际上那只不过是一种令人感到十分鄙夷的形式罢了。某天我送小侄子去学堂,正对着学堂门口下车,大门敞开着,近在咫尺,侄子却被拦下了,因为我们不能直接从学堂正门进去,只能沿着围墙边围起来的铁栏杆小道,最后只能乖乖的遵从所谓的规矩绕行十几米到围栏尽头,再入跟着人群沿着围栏走到原来下车的学堂门口。舍近求远,弄那么奇葩的规定就是不让人走捷径,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或许是为了展示一种“权的秩序”吧?
在我看来,这是典型的“形式大于内容”。真正的规矩,应服务于人,而非让人成为其冰冷的注脚,但凡有一丁点为难人且为难人并非为了全体人群的公平公正和正义的,那都不是所谓的规矩而是形式。当规则需要用“绕路”来体现权威时,它已偏离了初衷,沦为一种“权的秀场”。在我们这里,类似的“规矩”层出不穷:早上八点前,下午两点前,不准已经到达学堂门口的孩子进学堂,学堂门不开或开了也不让进去,孩子们只能在外等候。哪怕是刮风下雨也得忍着!哪怕是学堂外有人贩子盯着、车流不息也得自个儿自求多福!这看似是规矩,实则是一种责任的“防火墙”。
二十多年前,有学生中午在学堂内爬窗不慎跌落。自此,我就看到某些规矩多了起来了!我不知道那事有没有影响后发的规矩和形式,但很不巧的是真的很巧合!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出现了最简单的“管理”模式,即在规定时间前,将孩子们拒之门外。这样一来,学生在学堂外发生任何意外,都与学堂无关。多么“聪明”的逻辑!以“规矩”之名,行“免责”之实。
在我看来,除了学得爱国、爱家、孝敬父母、尊重他人,建立正确的三观之外,所有与学习、做人无关的繁琐“规矩”,都只是形式。它们没有给孩子的人生带来任何帮忙!当“规矩”不再追求意义,只沦为免责的工具和权力的装饰时,它便成了挂着“羊头”的“狗肉”。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能让孩子安心成长的“规矩”,而不是让管理者高枕无忧的“形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