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有余地
童年时,我曾将一只猫逼入封闭的老屋。正当我准备关门活捉它时,外婆叮嘱道:“得给猫留一扇天窗。”我不解:留了后路,它岂不是要溜掉?外婆说:“不留天窗,猫会跟你拼命。”我不信,堵住了所有出口。结果,那猫像疯了一样反抗,我的手脚被抓出数道血痕,最终它还是夺门而逃,让我功亏一篑。后来练习“虎狮拳”,我发现师傅传授的所有套路都有个共同点:拳头出击时,手臂不可伸得太直,且必须有一手或一个预备动作作为防守。师傅解释:手臂过直易被对手攻击关节,导致受伤失力;出拳的同时必须防被打,或以身位、或以走位,总之要“留一手”。
儿时玩橡皮筋,我最怕把它拉到极限。这时它极易断裂,回弹的橡皮筋会狠狠抽在手上,疼得钻心;即便只是一只手失手,紧绷的橡皮筋也会猛然回弹,照样能把自己弄伤。
我领略了被猫抓伤的危险;领悟了传统武术的高深;体验了被弹得龇牙咧嘴的疼痛,所以我大彻大悟于事物被推至极端、毫无退路时,最容易发生激烈反弹的道理。无论是对人、对物,还是对事,都应留有余地。这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智慧,是给别人留空间,也是给自己留余地;懂得适可而止,方能行稳致远。
管理的极限不是艺术和本领,从“控制与失控”的角度看,“我”总想通过“完全控制”,即堵住所有出口、手臂打直、橡皮筋拉到最长来达到目的,但结果都是“失控”了,被猫抓伤了、易被攻击到、橡皮筋断裂了。这告诉我们,过度的控制往往导致失控。真正的掌控,不是追求100%的束缚,而是理解并尊重事物的边界,在可控范围内施加影响。管理是要的,但要有个度;抓是要抓的,但不能逼猫太甚!
过于强硬,则失去了缓冲和回旋的余地,反而最脆弱;拉到极限的橡皮筋,因为失去了弹性,反而最容易断裂。无论是个人能力的意愿,还是上头的命令,都需要保持弹性。保留一定的“冗余”和“缓冲”,才能应对突发状况,保持长久的管控力度和模式。
外婆说“不给猫留个天窗,它会跟你拼命”,这是一个典型的博弈场景,当对方感到绝望、没有任何选择时,唯一的策略就是“鱼死网破”,请问谁愿意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而被当成攻击的对象?值得吗?有意义吗?反过来,如果我们能给对方留一条出路(即便是象征性的),就等于降低了对方的威胁感知,从而为沟通、合作、配合或更有利的结果创造了可能。这在人际关系、工作、完成任务中,尤为突出。
所以做人做事对待他人要留有余地,留余地会被感恩,同时也为自己的安全与任务、工作顺利完成找到保障!切忌把人逼得过头了,尽管自己身后有强大的支撑和保障,那也是自己先出事的结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