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奏《思乡曲》 抒发爱国情---纪念音乐大师马思聪诞辰100周年
本帖最后由 硕炫 于 2012-5-7 09:04 编辑谱奏《思乡曲》 抒发爱国情 —纪念音乐大师马思聪诞辰100周年
今年是我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马思聪先生百年诞辰。据有关信息得知,5月7日马思聪先生生前工作过的中央音乐学院及他的家乡广东海丰县等地将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缅怀现代著名的中国杰出音乐家马思聪先生。国家邮政局己于4月15日发行中国现代音乐家系列邮票共四枚,第四枚图案是马思聪肖像与小提琴。 1912年5月7日,马思聪作为马家的第五个儿子,出生在广东海丰县幼石街上的一座深宅大院里,小名艾。广东的戏剧之乡所独有的地方戏剧音乐深深地影响着童年的马思聪。1923年,11岁的马思聪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随大哥来到法国,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先后就学于南锡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1929年初,马思聪因家境突变回国。在香港、广州、上海等地演出,被誉为“音乐神童”。 1937年马思聪从南京中央大学辞职来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同年创作了《内蒙组曲》,其中的《思乡曲》成为他的代表作,这年他二十五岁。《思乡曲》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鼓励许多离乡背井的游子抗击侵略者,保卫家乡的战斗号曲,激发许多抗日战士保家卫国情怀。 马思聪先生一生致力于国家民族解放事业的音乐创作,创作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音乐作品,其中1950年,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的儿童歌曲传唱全国,经团中央确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同年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成立,马思聪先生被任命为第一任院长,这一年他三十八岁。 马思聪先生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无端的迫害和不公的待遇,1967年被迫出走,从香港到美国讲学、从事音乐创作,人在异乡的他,无时不思念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的亲人们,爱国、爱乡的感情常常溢于言表。1985年党中央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远在大洋彼岸的他想回国之心似箭,可惜就在1987年他心脏病发作,因手术无效,在美国费城病逝。2007年12月11日,马思聪及其夫人的骨灰在儿子马如龙等四位亲人的护送下抵达广州。一代音乐大师终于魂归祖国,实现了自己多年“叶落归根”的夙愿。 马思聪先生是一位音乐奇才,是国家级、世界级的音乐大师,马思聪先生是海丰县人,他是一位在海内外颇有盛名的音乐大师,马思聪先生是海丰县的光荣,也是汕尾地区的光荣,对于这位文化名人,我们纪念他,就是要学习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赤子情怀,学习他重视音乐创作,勇攀艺术高峰的精神,让家乡更多的年轻人认识、了解马思聪先生,我们要做好汕尾地区文化名人这张名片,充分发挥汕尾地区文化名人的影响力,各级党政要努力把汕尾的事情办好,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为汕尾建设文化强市,培养更多的社会有用人才而努力工作。
2012年5月5日硕炫写于海丰 马思聪是海丰县的文化名人之一,明天的纪念活动可能比较热闹了。 热闹地纪念文化名人,提高地方的知名度是必要的,重要的是希望地方能够发展起来,群众的生活能够过得更好! 好啊,希望能多出几个这样的人 很可惜2007年马思聪的“骨灰”安葬在广州“马思聪纪念馆”,而不在马思聪生前“朝思暮想”的故乡——海丰,虽然马思聪终于“魂归祖国”,但却未能“魂归故里”,这不免令海陆丰人倍感“痛心和遗憾”!这是当时汕尾市党政和主管文化部门领导在工作上的一大“失误”了! 一心 发表于 2012-5-7 17: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很可惜2007年马思聪的“骨灰”安葬在广州“马思聪纪念馆”,而不在马思聪生前“朝思暮想”的故乡——海丰, ...
这是一件可惜的事情,在汕尾还有其他的历史人物也是有类似的情况。 愿名人永留青史。 只要对社会、对地方发展有贡献的人,群众就不会忘记的。 佳文已拜读了,谢谢分享,楼主辛苦了。 DDDDD 发表于 2012-5-14 14: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佳文已拜读了,谢谢分享,楼主辛苦了。
可惜那次没有机会去聆听纪念马思聪音乐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