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27666|回复: 2

[论汕尾] “汕尾港”的一切一切与你我的世界紧密相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1 09: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版务管理 于 2012-10-11 10:15 编辑

36907293b4d0a82854fb9652.jpg

8c69e341806a0863cefca3df.jpg


原标题 汕尾港的灵魂与文化 【安信】修

见成书于乾隆十四年的《海丰县志•兵防》载:“康熙五十六年,汕尾港牛脚川增设营房6间,拨兵22名防守。”又载:“巡检司(在)汕尾港,巡检一员、吏一员。”在清雍正九年海陆丰分县的地图上,标有汕尾地名,并云:“海丰县南50里至汕尾海边。”汕尾之得名,源于海沙滩的两条自西向东的沙陇线(沙坝),上辈称为线,谐音“线”为“汕”,而港口墟集处于沙陇线尾部,故称汕尾。上辈有“放了宫鞋去找线”的民间传说和“葫芦头、沙坝尾”之民谚,亦即此谓。并从分县地图上可看出:在海丰县金锡都辖下的海滨上,汕尾圩、后径圩、坎下城鼎足而立。由此我们推断:汕尾港建置和得名的时间,应在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五十六年(1685—1717)间。         汕尾港形成之后,很快就成为粤东著名的渔港、商港和商品交贸中心,有着辉煌的历史及意义。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立的石碑记载,“汕尾一镇,舟楫云屯,商旅雨集,亦海邑一大区会也”,当时汕尾港的繁荣景象由此略见一斑。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香港至和公司货轮始与汕尾通航,民国三年(1914年),已有客轮和货轮定期航行于汕尾与香港、广州和汕头等口岸之间。

    清末民初,外圩商人在汕尾经商的已达百余家,其中较大的商号还在汕尾圩及汕头、香港、广州、泉州、上海等地设置电台,联庄经营,这时的汕尾已有1万多人口(含渔民),其财政收入占了海丰全县的三分之二,被誉为“小香港”。
      写到这里,安信带大家进入形成汕尾港的三个重要城圩,后径圩、汕尾圩和坎下城。
[惠州府海丰县金锡都后径约、汕尾圩、坎下寨。约15世纪60年代就已经存在了这三个地方,其它的一些城乡18.19世纪后来才形成的,也就是说,当时整个汕尾港以东北片区,南片区人口较少,以西及西南区片都是海沙坝。从自现汕尾的城内路‘建镇时建成叫新建村’到四马路、文明路‘园林片到红卫片’到西区片的下洋村,都是海沙坝。]

    以上说到了汕尾圩,汕尾圩就是现在的汕尾三马路以下片,也就是汕尾大街以下片,安美妈祖及凤山妈祖区片也在其范围内[下有参图]。从15世纪到17纪的时间里,汕尾圩已经是在不断的随着政体换替及朝代的需要中而在无形中变成舟楫云屯,商旅雨集的汕尾小镇,至民国初汕尾大街区片全都以骑楼建筑风格作为居民房屋,其经济基础与人口正不断增加,这里的人经营各种生意为主,对外交流的水平相当高。汕尾圩内有,关帝君庙,玄武大帝,安美妈祖,凤山妈祖等神庙。据19世纪30年代,在汕尾圩的沙舌坝尾一带挖掘到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史前文明遗址和文物,代表着汕尾圩有一定的人类活动的历史文明。在汕尾乡里外都流传着一个说法,“在当年有三个大海涌,盖了梅陇镇,就形成了梅陇。汕尾港久年之前也是会发会奇异的海难,海啸之类,或许汕尾圩在公元史前早就形成一个地方,只是因为天灾地祸而毁掉了。”

    后径圩:后径圩形成于15世纪,虽然已经有一些部落的定居但这里还是多为荒墟,由于海丰县片盗匪猖獗,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在后径圩定居,并传宗接代。由于历史安居问题的遭遇,从而衍生这民风的彪悍,其实纯补的海陆丰乡民都是被社会环境所逼出来的。然而后径圩就形成了一个姓氏多元素的“后径约”。当时以梁、陈两家为大姓,后来周姓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梁姓是状元及弟,[1781年间]梁耀枢是广东最后一为状元,他为了保护海陆丰其余各地梁氏族人,还特派人在陆丰的大安东莞村、汕尾的桂竹岭、后径村等梁氏宗祠前竖表功名的旗杆硖,悬挂写有“状元及第”字样的大红灯笼。后径的周姓当时主要居住于“寨仔内”,也就是下面要讲到的坎下城,位于坎下城旁边。相传“寨仔内”的建成是周姓的一位农民,在锄地时,锄获一箱金,所以带着金银来到后径约买下这片地,并传宗接代,形成一个家族。大概在18世纪时期,受后径约的影响汕尾市区内的其它乡里也逐渐的诞生,形成十八乡片,但并不含汕尾圩片区,不过此时汕尾圩已经很繁荣。最开始形成投墟市场的是新楼乡,与后径约相邻,后来由于其聚集力不如后径,便不久就改设在后径约,现在的投市市场地点在“汕尾红海西路中段之首,华园小区旁的渔池周围”及“后径东旁一带”,所以后径乡大街便有“铺脚肚(其意思如今之商业街)”,华园小区侧是称为“门脚田”,是后径村的留城地。后径里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私塾,位于现后径跑马地旁,建造于康熙年间,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重修,建“东联学校”主办小学班制,与汕尾中学创办于一九四二年,[历经坎白中学、海丰县第二中学]属于同个时期。后径内有神庙4座,三山国王庙,王爷奶庙,华佗庙,玄天上帝庙,各位于后山公园东西两侧,属于近百年的建筑物。华佗庙对于后径乡具有重要意义,相传“乡里老大理事梦要建奉华佗仙师,乡里会择日商量,又突遇一老人,报要在农历9月12日,请好某戏团祝神庙入火。老大理事感到诧异,又觉得是仙师显灵。又很巧合,本来非常难请到的某戏团长竟然不请自来。

”所以逢年华佗诞辰后径必会大作戏文数十天,同日9月12日,全乡请外宾外戚,全宴盛会。据说,自建华佗仙师庙后,后径乡年年大丰收,民富村强,村好民安。

    坎下城:坎下城位于汕尾城区城内村的明代坎下城遗址,是全国两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海防城池之一,也是我省目前保存最好的一处明代建筑。它的前身是“坎下寨”,其始建年代可追溯至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是杀倭功授的陈聪创建了坎下寨。崇祯九年(1636年),礼科“都给事”叶高标向崇祯皇帝奏准,为抗御盗寇袭扰,在坎下寨[今汕尾城内]建筑“坎下城”,翌年竣工。坎下寨始建之时,一面倚山,三面环水。北门是山,今之变电站小山。东、西、南门临海。西门(今西门妈祖庙处)是水门,只有船只可以出入,一如《水浒》梁山水寨,码头在城内。水寨有水师,水师有水舶,可通捷胜、碣石。时至今日,西门仍留有一个“西门池”,面积虽不大,乃是历史的有力见证。坎下城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城池建筑规模宏伟。城内面积7.2万平方米,城墙周长为1157米,墙体为灰沙夯筑的双层夹墙,原高5.6米,现残高3米,墙底用花岗石条做基。建东、西、南、北四个门,东门“永安”、南门“鸿海”、北门“拱极”、西门等四门。城内东、南两门各建炮楼一座,在东南面布设火炮78门,城设垛口391个,在城内驻兵防守,隶属陆丰碣石卫统辖,以维护汕尾沿海居民的安全。坎下城内原有三座庙宇,城隍庙、关帝君庙,孔子庙,都具有中国古代庙宇建筑的特色。民国初年,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邑人陈炯明修筑公路直通汕尾坎下城,于此开设兵工厂,民国九年(192丵丅0年),新兴县籍的梁翰提议陈炯明,陈并与众兵投钱建设“欣白公园”,摩岩石刻诗文就在坎下城北侧的“欣白公园”内,现公园虽荒废,但摩岸石刻诗文犹掩映于夕阳荒草之中,令游人凭吊、诵读而生无限之感慨!

    汕尾港:【1】由于当时的三大城圩已经逐渐繁华,人口也密集,应该在清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大部分的乡里,但十八乡还没完全形成,因为历史发展的原因,后径圩已经不再单独,周围也已经兴起了许多的乡村,已经分布为盐町头乡、后径乡、盐酸角[今和顺村]、奎山、莲塘乡、新楼乡、盐屿乡,坎下寨、西门乡、贞祥乡等等,它们以清朝旗式分乡旗,以盐町头乡为乡母,各分黑红旗。也就是说,乡历史久的,有地位的,则奉的就是黑旗。到了清未民初,汕尾圩与东北部大乡里后径圩片的气候已经很成熟,乡村已经和汕尾圩有非常稳固的商业交易。  

    在这里就要说到清朝的一个渔奴制度,这是对汕尾古越人的后裔下海之后变成疍民致命打击,战争是对疍民的一大摧残。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为了防止郑成功船队与粤东沿海反清力量相策应,设桩立界,实行海禁,令淮、浙、闽、粤四省沿海居民内迁40里。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派吏部侍郎科尔坤到粤东勘查海禁的执行情况,发出了沿海诸港不准渔船居留,全部迁入内河的迁界令。据史料记载,海禁的实施,使汕尾疍民生活失去依托,他们流离失所,人丁十存二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全面解除粤东海禁,允许渔船出海生产,这时疍民才藉以恢复生机。从解除海禁起经过了30多年的休养生息,到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汕尾的疍民渔船才恢复到2074艘,从清初到清末到民初,汕尾的渔奴制度一直胜行,并且与汕尾港陆上的乡里产生矛盾,疍民要上陆地建家,由于陆上的人以为是海寇来袭,从而发生了一些打斗事丵丅件,误会层层加深,而导致相互排斥。
    共和国成立后,汕尾疍民的政丵丅治地位显著提高,1952年,汕尾各港口进行了渔业民丵丅主改革,镇丵丅压渔父、渔霸、渔栏主等,废除了封建渔奴制度,建立了渔民协会、渔民工会、渔业供销合作社等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在这次渔业民丵丅主改革中,贫苦出身的钟妈孙成了第一位当上了乡长(新港乡)的疍民,随后还被选为人民代表,出席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汕尾各港口成立渔业生产合作社,疍民开始走上了合作化道路。1957年,汕尾港的疍民(原聚泊在新港)迁入汕尾镇内定居,形成了一个拥有6779人的渔民新村;在新中国成立后,两民才互相承让,正常沟通与交易。


【2】
广东军政府总参议长廖仲恺等军政要员,乘“永丰”舰视察汕尾。民国八年(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之二》中,把汕尾列入“建设沿海商圩及渔港”的范围。大革丵命时期的1927年,海丰县在汕尾置镇级市,汕尾市苏维埃政府的旧址就在现在二马路中段的97、99号。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广东省政府还批准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迁设汕尾,校址就在现在的汕尾中学。汕尾镇一直在海丰县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地方经济角色,从1950年至1988年海丰县对汕尾镇的把权及重用可以看出。
抗丵日战争时期,后径乡,坎下城都发挥着作用,其中要说的是后径乡,后径乡北后,有一座天自然的后山公园,有几百年的松树,有会开花的合欢花树与各种奇异的大山石。因为后径乡当时也是个富裕的乡村,所以免不了被日军侵略,同时也要煮好饭汤给他们喝,后山公园就是日军略食的地方,无论是牛畜,通通煮了吃掉。然而部份聪明的后径人们就往北向山内的长寮山[汕尾市气象站设处铜顶山邻山,]作居住地与抗丵日议地,此山也藏有明代年间的“福缘佛市”,人们在长寮山中腰打通要道,大洞可以居住,小洞口可以勘察。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才没有人在地道间内那活动。但此山上的福缘市,在后径人的支持建造下,现正在加建当中。

受过日军侵略的各乡村经济受到重创,朴素的汕尾地区人,又再刻苦的作田捕渔。新中国成立后,十八乡及汕尾镇娄经改革,设公社,吃大锅饭,又是大家新历程,同时也加强了各乡村的合作性与信任性,当中也实行了一些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制度使各乡村都为实事求是为主要思想,努力创造地方经济,这对大汕尾镇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同时也弘扬了我们这块兄弟骨肉亲大地的文化。

【总结】:
     汕尾港的灵魂在于后径圩,坎下城,汕尾圩,也就是说,汕尾的根深蒂固之血在于后径,城内坎下,汕尾圩汕尾大街。想想这些地方出了多少能人,出了多少名人。后径圩出了多少梁氏的状元及弟,坎下城出了多少名人将士,汕尾大街,出了多少历代侨人,学识之人。
汕尾港的灵魂往往决定与汕尾港这个地方的文化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出汕尾港三个城圩都有人的文化,神的文化,物的文化,还有特殊时期性的文化,渔的文化。有传说,有祖谚,有渔歌戏曲,有醒狮麒麟,有农家武术。有馆、场、园。质朴的渔港民俗,格外清新的空气,热情活泼的人格魄力,和谐的乡里邻里关系,公正的交易信誉等等,因为先年的汕尾港人,在这里种下了善的种子,所以让我们汕尾格外惹人注意,让我们汕尾有了历史的钦定,让我们汕尾成了一颗既新,又非常古老的明珠。汕尾港这块地方的灵魂与文化一直让先人们昂首挺胸的走过来,随着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又将我们带进一个更具有发扬性的时代。
作为汕尾人的我们,应该总结我们的历史,挺起我们的信心,造强我们先人创下的这块来之不意的宝地,让我们再拥有先人的灵魂性,文化性,让我们再播种我们善的种子,昂首挺胸的走下去。

尾注:[个别资料有由于年久,已经流失,上文有些有略讲而过,上文为简文。并由于安信本人年轻,所知汕尾港历史,还没有更全面,请汕尾有识之士给出更为正确的依据。上文定位了汕尾港囗及其乡土通商繁荣历史文化,挖掘起汕尾人文历史的根源,汕尾港在历朝代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相信挖掘历史,会让汕尾港口再创昔日辉煌。]

汕尾网友:安信
原文日期:2010年09月8日
修正日期:2011年06月11日

原文地址 http://tieba.baidu.com/p/1106003466



楼主热帖
[热点资讯] 亚足联禁赛山东泰山2个赛季 泰山直接经济损失
[城事报料] 广东21地市上半年GDP出炉!汕尾...
[城事报料] 海丰县教育局发布公告
[城事报料] 汕尾人必看!《百年守望》带你回到海陆丰的峥
[城事报料] @汕尾人 ,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靠右行驶,您遵
[城事报料] 公平镇关于严禁在水库、河道、山塘等危险水域

发表于 2012-10-11 13: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丶希望学者们搜集多点海丰吏記.给现代青年人知道我们海丰的历史.
发表于 2012-11-24 11: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